“第一書記”觀后感
閱讀次數:6696
新聞作者:
公司組織全體黨員觀看《第一書記》這部影片,因為沒有統一安排觀看時間,所以我是一個人來到影院的,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影院沒有很多人,顯得挺安靜,影片開始了……
影片講述的是小崗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沈浩的故事。序幕拉開,因為離屏幕比較近,自己已覺不出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哀樂一同起伏。一聲大爺、一聲奶奶,一句我記住了;一只能產奶的小羔羊,一個說不清楚話的多孩殘疾家庭,一個隆重的葬禮;一臺鏟車,一條通村路,一條開放路,一個新的紀念館,一個高科技企業;一次次的奔走祈求,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次的力量相擁,;一眼一眼的深情,一個一個發自心底的愛的信息,一雙一雙牽手的默契;一次特殊的年夜飯,一次一次的紅手?。荒鞘鞘裁礃拥娜瞬拍苴A來的大愛,是什么樣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是什么樣的人才能源于人民無限需求的動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是60年代的大學生,是一名普通的國家公務人員,是響應組織部門號召的一名機關干部。
因為我也是從農村長大的孩子,深知農村的工作不好做,家家都困難,怎么脫貧致富,豈是說說能辦到的。沈浩是一個普通人,但并不平凡,他不甘心碌碌無為,渴望輝煌、追求成功。他對大地和農民有著很深的感情,實實在在地改變了小崗村,使小崗村擺脫了困境,從溫飽走向了富裕。他深知:只有全面的了解群眾,走近群眾,才能與大家共謀發展大計,凝聚大家的力量,才能改變小崗村的落后現狀。
我所在的村莊從小也是路不好走,就村南有一條像樣的馬路,其它三個方向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全是泥和水坑了,記得我們村2000年時傳了很久要通公共汽車,結果公共汽車果然進村了(順7路),但是一場雨徹底改變了人們歡喜兩天心情,汽車好容易從村北面進來了,但到村東泥濘的路上就開不動了,從此公共汽車再也不敢進村了。而影片的主人公沈浩書記不僅為小崗村鋪了通往外界的鄉村公路,還利用省下來的錢修了2條支路。路通了,通過沈浩的不屑追求,在他的帶領下,小崗村還建立了 “大包干”紀念館,衛生院,村里的招商引資也成功了,科學種植也有了規模,鄉親們的錢包鼓了起來,干勁兒也越來越足。沈浩書記不僅對修路這樣的大事親自跑,親自干,像困難家庭有什么“所謂的小事”他也從不放過。“大包干”帶頭人關廷珠的遺孀、86歲的邱世蘭老人,至今還拄著沈浩送的拐杖。
三按手印留沈浩,這是農民最質樸的表達方式,你的一生雖短暫,所做的也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然而對百姓來說是最重要的事,你全心全意為人民,和百姓魚水情深,一心為民謀幸福,你是黨員的驕傲,黨員的榜樣。我要以沈浩為榜樣,堅定信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