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第一書記》觀后感
閱讀次數:6832
新聞作者:
連日來,一部電影感動了中國,這部電影就是《第一書記》,它真實的再現了一位村黨委書記的感人故事,這位感動中國的村黨委書記的原型就是農村基層干部的楷模、為小崗村發展鞠躬盡瘁的選派干部沈浩。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感想很多,但對我觸動最大的是一個“情”字,這就是沈浩同志與小崗村普通百姓之間那種水乳交融、生死相依的感情!沈浩同志用生命詮釋了黨的干部和人民群眾心相印、情相依的血肉關系,我不禁捫心自問:怎么才能成為讓群眾離不開的好干部?沈浩同志用他的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讓群眾離不開,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來自一個“情”字,這樣一份至真至純之“情”,只有深入到群眾中去,和他們心貼心、同甘苦、共奮斗,才會油然而生。
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優良作風,也是黨對干部的基本要求。長期以來,正是千千萬萬黨的干部保持和發揚了這樣的好作風,我們黨才深得廣大人民的信賴和支持,從而使黨的各項事業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沈浩在小崗村,每天都和群眾朝夕相處,他一直不愿給自己的住地裝鐵門,怕的就是一道鐵門會拉開自己和群眾的距離。我看到,現在很多地方都在采取多種舉措敞開擋在干群之間的那道門,進一步密切了干群關系。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我要向沈浩學習,和群眾零距離,帶著真感情去傾聽群眾心聲,體察群眾冷暖,向群眾掏出暖心窩的話語,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讓群眾感到可親可敬、值得托付。
密切聯系群眾,不僅要身到,更要心到、情到,才能贏得群眾的真情。老百姓最重感情,作為干部千萬不能傷害這份感情。但在現實中卻有那么一些干部,他們自認為高群眾一等,即便偶爾走到群眾中去,也是居高臨下,根本沒耐心去了解群眾想要什么,只會擺足勢子作指示,把深入群眾純粹變成一種形式。這種矯情的“深入”,只會讓群眾失望甚至心寒。我要以沈浩同志為榜樣,用真誠、熱情、耐心來與群眾溝通,了解他們的疾苦、需要和愿望,幫助他們辦實事,努力做他們的知心人。
民心是桿秤。感受一下小崗人送別沈浩時那悲慟欲絕的情景,就不難悟出,什么干部是群眾巴不得他早早離開的,什么干部又是群眾舍不得他走的。讓群眾感到離不開的干部,是像焦裕祿、孔繁森、沈浩那樣,把群眾當成至愛親人,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為群眾謀福祉的事業上,他們是群眾的主心骨,他們為群眾的利益日夜操勞,人民群眾怎舍得他們離開?正可謂情到深處難相離。好的干部要經得起群眾的考驗,真正為了人民能做實事的干部永遠能得到人民的愛戴。我要以沈浩精神為動力,像沈浩同志那樣走進群眾的心里、成為群眾的貼心人,立足崗位,認真履職,努力推動各項工作進一步發展。
2010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