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拋棄了中國諾貝爾
閱讀次數:7600
新聞作者: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陸續揭曉,我們翹首以待,但是仍然沒有中國諾貝爾的痕跡。
這些天,我們沉寂在嫦娥二號順利發射升空的喜悅中,中國的飛天計劃一步步的進行著,探月登月的夢想也一步步的實現。遙遠的太空阻擋不了中國人的腳步,然而我們卻次次停留在諾貝爾獎的大門之外。
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獎以來,一共有十位華人成為獲得者。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可以稱之為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于是,不禁要問,“中國距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其實,諾貝爾獎不是主要的。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現在的成果中有幾個是原創性的,有幾個是有重大意義的項目。所謂的鑒定都是項目主持人找幾個評委,都是熟人,盡管這些評委也都有很大頭銜,那好意思說不好聽的。然后就是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都成了套話。無論是國家級還是省級鑒定,基本上都是如此。曾經有一位老教授曾經說,有一次他參加鑒定,說了一些“不合時宜”的話,被認為是異類,后來再有鑒定會之類的基本不邀請他參加了。話又說回來,即使達到了國際領先,填補國內空白也是拾人牙慧,追隨人家的軌跡而已。
諾貝爾獎對于原創性要求非常高。原創性研究依據現在的科技體制無法支持這種項目,失敗率非常高,若干年沒有成果,項目進展報告怎么寫,職稱怎么評,參加項目的研究生如何畢業都是大問題。因此,如果我去選擇科研課題,肯定去選擇容易結題的、易出成果的課題,當然這樣的課題基本上都是填縫類的課題,繼續驗證某個已經基本確認的觀點,或者大課題中遺漏的小末節問題,發幾篇論文,職稱、畢業等問題迎刃而解。但是,想有大的成果,就是一個夢想2010年的諾貝爾獎陸續揭曉,正宗中國諾貝爾何時能夠出現,也許就在眼前,也許還很遙遠。像說奧運會與中國一樣,沒有諾貝爾的中國,是令人痛心的;同樣,沒有中國的諾貝爾,也是殘缺不全的。
十年磨一劍,歷史的遺憾因為種種因素,我們可以理解;但是偉人的嘆息不能讓我們釋懷,千萬別讓諾貝爾遺忘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