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8年度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報告
2018年,京能集團在市委市政府、市國資委和集團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切實擔負起首都國企責任,堅決履行好能源保障、安全環保、疏解整治、依法治企、關愛員工的社會責任,在集團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推動北京和諧宜居之都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立足國企責任,保障首都能源供應
2018年,京能集團牢記“看北京首先要從政治上看的要求”,一心一意服務首都發展,全力以赴做好能源保障。全年發電量達到862.81億千瓦時,電廠供熱量完成6377萬吉焦,供熱面積達到3.64億平方米,煤炭產量達到1214萬噸。面對夏季持續高溫,北京市用電負荷不斷創新高的嚴峻局面,集團在市發改委、市城管委組織領導下,密切配合電網公司,做好大負荷期間安全生產,充分發揮了京津唐電網9家電廠23臺機組主力軍作用,確保了高溫酷暑期間首都的用電安全。在2018年冬季首都經歷了多次寒潮來襲,京能集團提前制定應對極端天氣的應急預案,加強隱患排查治理和事故搶修,為北京市三分之一區域內的機關、軍隊、企事業單位、居民送上溫暖,圓滿完成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中非論壇北京峰會、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等25個重要會議和重大活動以及節假日供熱服務保障工作,體現了首都能源企業的使命擔當,為確保首都能源安全可靠供應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立足民生保障,積極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為進一步提升京能集團服務保障能力,集團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整體布局,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北京區域上莊熱電266WM熱電聯產機組實現投產,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能源站和熱力管網、麗澤金融商務區智慧能源供熱工程、中南海及周邊供熱管網等項目按計劃推進;河北涿州2X350WM熱電聯產機組投產后已經開始向房山區供熱,秦皇島2X350WM熱電聯產機組累計完成投資10.72億元,曹妃甸LNG接收站項目公司完成注冊,北京—張家口120萬千瓦“綠電”進京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此外,位于內蒙古錫盟的總投資57億元2×660WM以點對網直送京津唐1號發電機組正式投產,2號機近期通過168小時試運,加上已經投產的河北涿州、海淀上莊兩大項目,進一步提升了服務首都的用電保障能力。2018年集團累計新增發電裝機200萬千瓦,新增熱力站400座,將為今年民生保障發揮出積極作用。
三、立足疏解整治,強化首都核心功能
一年來,集團狠抓疏解整治促提升,積極落實市國資委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部署,把轉移疏解與穩增長、謀轉型、促升級緊密結合,主動做好對接落實工作,圓滿完成市國資委下達的24項任務,全年疏解整治面積1.88萬平方米,疏解人口433人,平穩完成了京西木城澗煤礦的關停退出。以轉移疏解為契機,積極推動京煤集團脫困轉型,京煤集團利用疏解騰退的土地房屋積極發展文旅及城市服務業,投資建設的“京泰頤壽軒”養老院達到10家,服務百姓生活的“金質生活”連鎖店開了11家,智能停車業務已經由國內走向國際市場,以生態涵養、文化旅游、醫養結合為特色的京西礦區綜合開發開始了高起點規劃設計工作,京煤集團轉型升級實現良好開端。
四、立足科技創新,共促行業進步
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多層次推進科技攻關,全面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一是創新科研機制。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與中國科學院、煤炭科工集團、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所、學校,圍繞科技攻關、行業重點難點項目深入開展合作,拓寬合作領域,助推產業轉型升級。按市場化運作,成立能源研究院、能源科技基金管理公司,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專業平臺和資金支持。二是專利和學術成果豐碩。獲得專利授權184項,獲得軟件著作權19項,主編或參與編寫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8項,發表科技論文295篇,其中被四大檢索系統收錄5篇。獲得各級各類科學技術獎勵33項,增加了無形資產,創造了商業價值。三是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投資57億元的錫林發電創新機組建設,設備集成應用實現“五個全球首次”。鑫華源被評為“中國重型機械行業自主創新先進企業”,停車設備實現海外銷售。數字化電廠、智能熱網、余熱利用與分布式能源等科技創新項目悉數落地,實現了成果轉化,提高了核心競爭力。
五、立足安全環保,推動可持續發展
牢固樹立紅線意識,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創新安全巡視巡查機制,持續開展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修編31項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培訓25.78萬人次。2018年集團岱海發電、寧東發電機組實現無非停,京寧2號機組連續安全運行494天,刷新國內同類機組紀錄。各項安全管理工作有序推進,圓滿完成了“兩節”、“兩會”及“改革開放40周年”等特殊時期供電供熱安全保障任務,確保了融合改革過程中安全生產穩定有序。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強化節能減排,集團完成87%、1060萬千瓦煤電機組的超低排放改造,改造燃煤供熱鍋爐645蒸噸,超額完成了“清煤降氮”任務,京內企業實現了燃煤為零。2018年集團燃煤總量減少25.17萬噸,氮氧化物減排170.42噸,二氧化硫減排154.9噸,煙塵顆粒物減排109.57噸,VOCs減排14.02噸,未發生環境污染事件,完成了北京市大氣污染綜合治理、藍天保衛戰各項環保任務,為北京市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做出積極貢獻。
六、立足提質增效,提升盈利能力
集團堅持“降本降造 提質增效”,編制了降本降造、提質增效專項工作方案,明確了全年控制考核目標,成本費用同比下降了5%。26家企業成本費用控制在年度壓減范圍內。強化電力市場營銷,爭取市場交易電量28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增加邊際效益5.74億元。
推動減虧止損工作。專題研究重點虧損企業減虧問題,剖析原因,精準施策。京隆、漳山、京玉、京泰、康巴什、盛樂、京海實現了扭虧為盈, 減虧增利5.7億元;京寧、華寧同比分別減虧8349萬元、6379萬元,減虧幅度分別達到63%、49%,“止血”成效明顯。
建立產業協同機制。出臺了《內部市場業務協同管理辦法》,引導業務板塊協同合作。煤電協同,高家梁礦與京隆發電、盛樂熱電原煤交易量分別達到100萬噸、35萬噸,占到進廠原煤量的27.8%、14.3%。熱電協同,京內并入主熱網的燃氣電廠供熱量同比增加330萬吉焦,增效1.5億元。建筑施工協同,礦建公司成功中標曹妃甸智能停車、麗澤商務區等項目,擴大了市場增量。
依托管理創新提升企業效益。2018年京能集團作為管理現代化創新工作推薦單位對該項工作給予高度重視,集團所屬25家企業的32項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8項、二等獎24項,并開展專題交流推廣活動,充分發揮了管理創新成果的示范作用。
七、立足依法治企,樹立國企榜樣
全面貫徹市國資委系統2018年企業法治工作大會精神,遵照市國資委關于全面推進市屬國企法治建設的總體部署,履行主要領導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責任,董事長出席京能集團系統法治工作會并做重要講話。全力落實市國資委企業案件管理目標任務,多措并舉,堅決遏制企業案件新發數量的增長,加快對已有案件的法律訴訟結案。2018年度,集團堅決完成總體新發案件數量較去年下降10%的目標任務,為全面推動“法治京能”建設,開啟京能集團融合發展新篇章提供有力保障。
強化風險防控。集中優勢資源,集團建立了統一的審計中心平臺,加強了審計的公正性、獨立性,提高了審計效率,增強審計對經濟運行的把關和保障作用。籌建資金調度管理中心,統籌資金管理,實現在線支付監控,防控資金、債務風險。制定印發《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管理辦法》,規范投資行為,防控投資風險。完善內控流程,強化法律意識,防范合同及法律風險,發揮內控及法律把關作用,確保風險防控到位。
八、投身公益事業,踐行社會責任
京能集團有力推進精準扶貧,有計劃與貧困地區開展產業協作和支援幫扶。與內蒙古、湖北、青海、新疆等7個省區開展對口扶貧協作。與受援地區結對幫扶企業11家,建檔立卡54戶,先后完成8個投資項目,投資額149億元,在建、擬建項目26個,累計解決當地人員就業超過2800人,改善了百姓生產生活環境,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接收安置北京市遠郊區縣勞動就業120人,完成市政府交給的扶貧任務。與門頭溝淤白村建立了對口幫扶機制,派駐村書記,開展產業協作,發展休閑旅游,帶領該村走上脫貧致富路。積極推動首都公益事業發展,多次向北京市慈善協會、中國紅十字總會等捐款,累計達2000多萬元,為促進社會和諧進步、共贏發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九、關心愛護職工,共享發展成果
2018年,集團加強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目前,集團建立了較完善的員工培訓體系,尤其是行業性專業培訓積累了豐富的培訓經驗,先后組織開展了新員工入職培訓、中高級管理人員培訓及黨支部書記培訓等培訓工作。大力推進薪酬激勵機制改革,為員工收入穩步增長提供保障,職工年均收入同比增長了10.7%,充分分享到集團發展帶來的成果。2018年初集團籌備并成功召開第一屆一次職工代表大會,形成了全系統各層級、各板塊、各企業職代會橫縱雙向全覆蓋的良好民主氛圍,保障職工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集團工會加大職工參與民主管理工作力度,全系統各企業民主管理制度建設持續規范化提升,2018年度征集提案404件,立案落實199件,上年度提案落實率81.9%,職工提案制度已經成為職工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徑與長效機制,切實保障了職工切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