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能集團繼續圍繞“四個中心”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實施“能源為主、適度多元、產融結合、協同發展”的業務組合戰略,實施“立足首都、依托京津冀、拓展全國、走向世界”的空間布局戰略,努力提升綜合實力,努力提升服務首都發展能力,努力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努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努力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著力建設成為管理模式先進、盈利能力穩健、人才隊伍精干、綠色安全高效,有中國特色的國際一流首都綜合能源服務集團。
每當災害到來時,他們總是白衣執甲、挺膺擔當,出現在最被需要的地方。今天我要說的這群人就是京能集團所屬京煤總醫院的全體員工。
“我不能休息,明天,明天再說。”
7月31日至8月2日的三天三夜,正是災情救援最吃緊的時候,每一分、每一秒都極其重要。災害發生后,醫院急診科病人驟增,不僅有受災傷員需要救治,平日里的急診患者也不能忽視。
面對比平時多2到3倍的急危重癥患者,京煤總醫院急診科閆冰主任、張進彥護士長帶領團隊堅守崗位,保證科室24小時正常接診,并安排備班人員隨時支援急診搶救室及急診外科,在保障住院患者日常需求的同時積極收治病人。院前院內銜接緊密,為患者提供了寶貴的搶救時間,更為他們燃起了希望之光。
“想盡一切辦法,把‘水’的問題解決!”
隨著洪災而來的,不只有激增的患者人數,還有臨時的斷水。當時,醫院入院人數278人,門診量4406人次,急診量856人次。無論是維持正常生活,還是醫療救治,水,都是最為關鍵的物資之一。醫院領導協調各方資源,采購、募集1000箱礦泉水,保障留院患者及職工用水用餐不受影響。
當天晚上,京煤總醫院積極聯系自來水公司,供水車不間斷為病人及家屬提供飲用水,也為后續病人及職工的用餐提供了保障。
醫院器械科、保衛科、總務科、病理科等人員用車推、用肩扛、用手舉,以人工接力的形式傳遞用水,奮力支撐檢驗科的正常運行。
“你們這三支隊伍,代表著總醫院全體員工對災區的牽掛,務必完成好救援任務!”
自8月2日中午起,京煤總醫院連續派出第一批8名醫療隊員,第二批12名醫護團隊,第三批12名醫療、運送物資小分隊隨武警、消防等大部隊挺進門頭溝山區,運送物資、搜救人員、開展醫療救助。
8月2日,第一批醫療隊與消防官兵等救災人員一同來到109國道“失聯村”齋堂鎮法城、清水鎮黃安村,開展強降雨后的醫療救治工作。大家驅車繞行懷來后,肩背物資及醫用藥品徒步30公里塌方泥濘路段,趟過湍急的河流,終于在3日凌晨抵達清水鎮。
困在鎮上的大部分是老年人,還有暑假進山的一些孩子。天亮后,隊員立即調查村中情況,為受外傷人員進行清創換藥包扎,為受災群眾發放感冒發熱藥品,救治中暑患者。照顧好受傷村民后,隊員又開始為患慢性病的老人問診、測血糖,持續安撫著大家的情緒。
在這山區救援的46個小時里,醫療隊幾乎沒有休息,困了就在路邊躺一會兒,餓了就啃幾口面包,克服一切困難,齊心協力、想方設法多為百姓提供醫療救治。
8月3日中午1點,第二批由醫院保衛科、總務科、司機班、心內科、神經外科隊員組成的救援隊伍到達王平鎮,沿鐵路線繼續徒步10公里。途中有的路面斷裂,有的路基坍塌懸空,隊員肩背藥品和物資,穿過多處懸空鐵軌,步行近4個小時,在晚上8點終于將急需藥和救災物資安全送達。當京煤總醫院大臺醫院副院長姜燕看到隊員時,緊緊地握住了大家的手,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8月4日下午1點,第三批隊員臨危受命,前往支援門頭溝區“120”,開展救治工作。在隨后的日子里,這支隊伍日夜顛簸在門頭溝區各個路段,駛過水深齊膝的街道,穿過路基嚴重毀壞的馬路,協助區“120”開展救助。
截至8月10日15時,這支應急隊共出車 74次,救治73人次。
“搭灶臺、劈柴、生火!病人的飯不能耽誤!”
7月31日上午10點50分,京煤總醫院王平分院的水、電、通信、燃氣、道路交通全部中斷。主管院長立即組織召開自救安全工作會成立應急工作組。這支由38人組成的團隊,日夜堅守崗位,在與外界失聯的艱苦環境下,自行搭灶臺、劈柴、生火做飯,想盡一切辦法用最“傳統”的方式給住院患者提供一口熱飯,并自制油燈照明,接雨水補給生活用水,多渠道緊急采購米面糧油、飲用水等生活物資。
住在當地的員工紛紛把家中的蠟燭、手電筒、雜糧、肉菜等稀缺物資捐贈到醫院,優先供給患者使用。
8月4日中午,京煤總醫院領導帶隊緊急驅車到達王平分院,帶去了兩臺發電機和急救藥品、蔬菜、礦泉水、方便面等物資。
醫者之路 從無坦途
災情面前
京煤總醫院全體人員
在生與死之間奔走
著一襲白衣
獻一腔熱血
守一顆仁心
上一條 :全國生態日,它成立了! 下一條 :【綠色生活】垃圾分類測試題(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