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能集團繼續圍繞“四個中心”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實施“能源為主、適度多元、產融結合、協同發展”的業務組合戰略,實施“立足首都、依托京津冀、拓展全國、走向世界”的空間布局戰略,努力提升綜合實力,努力提升服務首都發展能力,努力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努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努力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著力建設成為管理模式先進、盈利能力穩健、人才隊伍精干、綠色安全高效,有中國特色的國際一流首都綜合能源服務集團。
??每天下班前,山西運城風陵渡電廠都要進行一次策略會。他們要根據當天電價收盤信息和整體用電環境,來預估第二天電廠的報價與發電量。但是在之前他們只關心生產,從只盯著鍋爐到盯盤電價,陳化軍經歷了工作職責上的轉變,也見證了這座火電廠的起起伏伏。風陵渡電廠運行了18年,是晉南地區的“電力心臟”,承擔著保障運城電力和供暖的重任。但到了2015年左右,隨著新能源的發展,火電廠的發電量大幅下降。
??當時,全國并沒有形成統一的電力市場。各地區之間有壁壘,資源不能自由流動。電價固定,發多少電、送往哪里都依靠行政命令進行統籌調度。2015年前后,為保障新能源的發展,國家密集出臺了多項政策和配套文件,減緩火電機組增長趨勢,確保新能源優先上網。
??新能源發出的電必須立刻上網用掉。盡管國家政策要求各省優先保障新能源上網,但在當時系統調節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很多省無法消納這些新能源電量。不能按預測滿負荷發電,成為當時新能源企業遇到的普遍難題。山西是傳統能源大省,2015年左右新能源裝機只占全省總裝機量的11%,但是隨著新能源的快速發展,也面臨新能源消納難題,尤其是在冬季必須要靠火電保障供暖時更為突出。
??山西省能源局二級巡視員 楊仁澤:尤其在春節期間,工業用電負荷下降,電力保供的供熱機組還必須開,這樣就產生了一些矛盾。要消納新能源,我們感覺任務非常艱巨。
??與此同時,國家對于新能源企業的補貼將逐漸退坡,補貼退坡疊加消納風險,讓不少新能源企業放緩了投資步伐。
??那么,是否能夠直接關停火電,全部發展新能源呢?答案是否定的。由風、光資源轉化而來的新能源,發電靠天吃飯,并不穩定。這條如同心電圖一樣波動的曲線就是電網的安全線,工作人員要保障的,是波動不會大幅偏離中心線。從前,電網運行靠火電、核電、水電,輸出功率相對穩定。但自從風、光新能源參與進來,且占比越來越大以后,這個不穩定的新成員給電網安全運行帶來的安全隱患呈指數級增長。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就必須由傳統能源來做電網安全運行的壓艙石。當新能源大發時,需要減少傳統能源發電量,而到了新能源不足時,則需要傳統能源頂上。在國家電網山西省電力公司從事電網調度工作的鄒鵬,對火電和新能源之間的矛盾體會更為深刻。
??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現貨市場處處長 鄒鵬:磨破嘴皮子,因為讓出發電空間,意味著火電廠收益和發電量的雙重減少,而這對于企業來說是營利的唯一途徑,電廠就反映存在各種困難,難以執行。
??一面是傳統電廠困難重重,一面是新能源企業的信心不足,但是,能源轉型發展的要求又異常緊迫。山西面臨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全國的困境。如何能夠既提振新能源企業的投資信心,加速新能源發展,又保障傳統能源穩定保供,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呢?大家發現,只有形成統一的電力市場,才能解決這個難題。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黨委常委、副院長 劉世宇:我們必須構建一個市場機制,來發現各類電源品種的真實價值,價格將是一個決定性的指揮棒,讓各類電源能夠根據價格信號采取相應的市場行為;我們還要擴大市場范圍,構建全國統一的電力市場。這樣我們能夠促使電能量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
??2015年,我國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啟動,《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進行市場機制改革的重要任務。以山西、甘肅為代表的一些省份開始了電力現貨交易試點,在國家電網經營區域內,覆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省間交易系統也隨后開始搭建。
??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副總經理 李竹:確實是一件史無前例的事,我們全國的規模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我們需要建立統一的跨區跨省規則,這個規則需要能夠跟各省份銜接,既能夠保證各省份的電力供應安全平衡,還要實現能源資源大范圍的優化配置,這個難度相當大。
??2021年,國家電網的新一代省間交易系統初步搭成。如今,每月近2800筆跨省交易在這里進行。山西省借此機會擴大了外送范圍,青海、西藏等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與山西有了電力交易。
??在一家新能源公司里,記者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新能源交易大廳。這家新能源企業,是最早進入省間電力現貨交易市場中的嘗鮮者之一,他們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來參與電力交易。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數萬家發電和用電企業在這個市場中進行價格和電量的博弈,新能源的消納不再局限于省內,而是有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
??新能源除了發電的價值,它們還具有環境屬性。很多企業出于減碳需求,需要使用綠電。交易市場專門設立了綠電交易,為新能源企業開辟了另一個盈利空間。隨著省間市場的擴大,綠電交易量也越來越大。2024年,這家企業就購買了1076萬千瓦時清潔能源,占到了整體用電量的72%。一份來自山西的綠電證書就是購買證明,記錄了電量、來源等數據。
??據了解,2024年,全國綠電交易電量達233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35%。楊曉東給記者看了一幅他們企業的裝機規模趨勢圖,2021年開始,國家取消對新能源的補貼,在2020年時,有一批新能源搶裝潮。但此后,新能源裝機并沒有因補貼取消而減少,反而穩步上升。
??而在新能源企業高歌猛進之時,傳統能源企業并沒有因為市場化而發展受阻。在市場化過程中,火電企業找到了自己另一個角色。他們在高電價時全力發電,而在新能源大發時,則主動協同配合新能源保障電網安全,從中賺取一定程度的“服務費”和差價。在風陵渡電廠,記者看到,下午3點時,新能源依舊是發電主力,火電廠只出力不到三分之一,陳化軍卻一點兒也不著急。
??陜煤電力運城有限公司分管經營副總經理 陳化軍:我們反而很高興,在新能源大發的情況下,我們賺取中長期量價的偏差來獲取收益。
??不斷跳動的數字、K線圖,最真實地反映出了電力供需形勢,也代替過去行政的手,成為調度各方資源的指揮棒。鄒鵬發現,2021年至2024年,由于中午時段新能源大發,電價較低,用戶端的使用高峰期已經部分向中午時段轉移。
??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現貨市場處處長 鄒鵬:這也是原來計劃模式下無法實現的效果,原來電力調度難以安排用戶行為的轉變,降低了全社會的投資成本。
??據了解,2024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的63%都來自市場化交易電量。其中,跨省跨區市場化交易電量在2024年達到1.4萬億千瓦時,比2016年增長十多倍。得益于電力市場的建設,傳統能源大省山西的新能源裝機占比從2015年底的11%增長到了2024年底的42%以上,預計到2025年底將接近50%,能源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與此同時,截至2024年底,我國以風電、太陽能發電為主的新能源裝機規模首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抽水蓄能、新型儲能也大量上馬,能源綠色轉型步伐持續加快。今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共同發出通知,要求所有新能源全部進入市場交易,這意味著,交易規則將會迎來更多變化,挑戰更多。如今,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正在向縱深推進。
??2025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即將初步建成,這不僅是能源資源配置方式的革命,更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刻實踐,它讓“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協同發力,讓“風光水”與“煤油氣”各展所長,讓企業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選擇”,也讓綠色低碳從理念轉化為了真金白銀的市場價值。
上一條 : 下一條 :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儲能將從規模擴張轉向質效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