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一中美AV一中文字慕,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黨群建設

THE CONSTRUCTION OF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黨群建設 ? 專題聚焦

傳播中國聲音 彰顯中國主張

2022-08-12 閱讀次數:17332 新聞作者:新聞戰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時代發展大勢,深刻思考我國與外部世界關系發生的歷史性變化,著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這些重要論述,有助于以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發展觀看待世界,向世界宣傳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價值,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步伐。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一項重大時代課題和緊迫戰略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對外傳播工作,“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事關我國國際形象和影響力。近代以來,西方國家一直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視中國為“愚昧”“落后”的代表。近年來,各種版本的“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美國把中國作為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極盡誣蔑、攻擊之能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西方主流媒體對華負面報道占涉華報道總數的70%左右。進入二十一世紀,涉華報道以負面報道為主的基本立場仍沒有大的改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經過幾代人不懈奮斗,前兩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挨罵’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強調“要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讓全世界都能聽到并聽清中國聲音”。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事關大國博弈和競爭力。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不僅僅是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的競爭,更是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一個只能出口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的國家,成不了世界大國。”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當初對中國的斷言,刺耳卻讓人警醒。文化力是一種最基本、最持久、最深遠的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時強弱在于力,千秋勝負在于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世界舞臺上,國際話語權已經成為文化軟實力建設中的戰略制高點。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事關我國政治安全和內聚力。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強大國防,可能是一攻就破。但是,如果這個國家沒有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則可能不攻自破。冷戰結束后,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打著民主自由的幌子,不斷策動“顏色革命”,干預其他國家內政,顛覆別國政權。對我國,則一方面利用“涉疆、涉藏、涉港、涉臺”等話題進行無端抹黑攻擊;另一方面,大肆進行意識形態滲透,散播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以此攪亂和渙散國內人民的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各種敵對勢力一直企圖在我國制造‘顏色革命’,妄圖顛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我國政權安全面臨的現實危險。”歷史和現實都警示我們,思想輿論陣地一旦被攻破,其他防線就很難守得住。正是著眼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既積極主動闡釋好中國道路、中國特色,又有效維護我國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別是在網絡條件下,“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塑造力。經過幾代人努力,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如此之近,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需要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作支撐。目前,美西方一些反華勢力,出于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斷對我民族復興大業大放厥詞,貼上各種負面標簽,制造各種話語陷阱,以混淆視聽,孤立和打壓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我國的關注前所未有,但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就是要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把我國的發展道路、發展理念、發展方式宣傳好,把我國發展為世界發展所作的貢獻宣傳好,批駁各種針對我國的無端質疑和不實攻擊,“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最廣泛地爭取國際社會對我們的理解和支持”,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面臨極好機遇和嚴峻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國際傳播工作發生歷史性變革,同時也面臨最大外部壓力,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對此,我們要深刻領會、準確把握。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面臨極好機遇。中國的快速發展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供了堅實基礎。發展是最好的形象,發展是最大的話語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個繁榮發展的中國,本身就是最好的宣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們國家發展成就那么大、發展勢頭那么好……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中國的國際貢獻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供了歷史契機。長期以來,中國廣泛參與全球和區域合作,在反恐、打擊海盜、疫情防控等國際事務上發揮著負責任的建設性作用,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許多具有大國氣派的新思想新理念,為世界和平、發展和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所有這些,為我們提升國際話語權、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提供了豐厚的素材、帶來了歷史性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曾意味深長地指出,“我們國家在世界上做了那么多好事,這是做好國際輿論引導工作的最大本錢”“現代管理學有一個基本原理,就是不僅要做、而且要讓人知道做了什么。我們要讓全國人民知道黨和政府為人民做了什么、還要做什么,讓世界知道中國人民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什么貢獻、還要作出什么貢獻”。把我國為世界和人類發展所作的貢獻宣傳好,責任重大,亦恰逢其時。中國國際交往的日益深化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供了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已同約一百六十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同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貿易關系。中國共產黨還與世界上一百六十多個國家的五百六十多個政黨和政治組織保持著經常性的聯系。世界越來越關注中國,迫切想了解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敏銳地指出,“國際上理性客觀看待中國的人越來越多,為中國點贊的人也越來越多”“要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要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旗”“全面闡述我國的發展觀、文明觀、安全觀、人權觀、生態觀、國際秩序觀和全球治理觀”。在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密切的今天,中國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同時也應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中國互聯網事業的快速發展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供了良好平臺。互聯網的無國界、交互性特點不僅為國際傳播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渠道,也為我們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彎道超車”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32億,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網絡輿論場。不少成長于改革開放時代的新生代網民,積極利用網絡媒體加強對外傳播,取得可喜成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信息化為我們帶來了難得的機遇,我們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誰掌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住了時代主動權”。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大有作為。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面臨嚴峻挑戰。美西方的意識形態滲透和破壞沒有改變。反華制華是美國的長期戰略,意識形態是美西方對我滲透破壞的重要領域。中國作為唯一一個有別于西方制度模式、發展道路并有能力對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形成現實挑戰的社會主義大國,自然成為西方國家的“眾矢之的”,美西方對中國的攻擊、打壓,沒有也永遠不會改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警醒全黨,各種敵對勢力“從來沒有停止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從來沒有停止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顛覆破壞活動”“總是企圖讓我們黨改旗易幟、改名換姓”。“西強我弱”的國際傳播格局沒有改變。目前,世界上最具實力的傳播媒體、全球主要通訊社和社交媒體基本都在西方國家。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三大通訊社幾乎占全世界國際新聞發稿量的80%,全世界國際新聞供稿量90%以上由西方媒體提供。對此,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指出:“國際輿論格局是西強我弱,西方主要媒體左右著世界輿論,我們往往有理說不出,或者說了傳不開。這個問題要下大氣力加以解決。”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短板沒有改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目前我們在國際上“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這些“逆差”“反差”“落差”以及由此產生的西方社會對中國的誤解、不解、曲解,正反映了我國在對外傳播方面綜合實力不強、發聲能力偏弱等突出短板和問題。中西方文化差異和語言鴻溝沒有改變。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燦爛文明的東方大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如,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和為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兼愛非攻”等理念,倡導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求同存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西方信奉的卻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零和博弈,是唯我獨尊的霸權霸道和“優先”“第一”,他們津津樂道于“西方中心論”“白人優越論”,對中華文明、中華文化懷有根深蒂固的歧視和偏見。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據不完全統計,全球開設國際廣播電臺的八十六個國家中,只有八個沒有英語,互聯網上80%以上的網頁使用英文。而開設漢語廣播的只有二十個國家,中文網頁只占12%。這些差異和鴻溝,無疑對中外交流構成了障礙和阻隔。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必須堅持守正和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大力推動國際傳播守正創新”“我國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顯著提升,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不斷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邁上新臺階。

加強戰略謀劃,著力構建內宣外宣一體的國際傳播新格局。首要的是加強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黨組)要把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納入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財政投入,幫助推動實際工作、解決具體困難。各級領導干部要主動做國際傳播工作,主要負責同志既要親自抓,也要親自做。”其次要樹立“大外宣”的工作理念,重塑外宣業務、重整外宣流程、重構外宣格局。當前,傳統“內外有別”的傳播模式正被“內外一體”傳播格局所替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國際傳播工作格局,創新宣傳理念、創新運行機制”“加強統籌協調,整合各類資源,推動內宣外宣一體發展,奏響交響樂、大合唱”“講好中國故事,不僅中央的同志要講,而且各級領導干部都要講;不僅宣傳部門要講、媒體要講,而且實際工作部門都要講、各條戰線都要講”。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戰略謀劃,要求“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

加強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建設,著力打造國際傳播生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了近些年我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支持中央主要媒體走出去,參與國際傳媒市場競爭取得的重要成果,要求今后進一步優化戰略布局,集中優勢資源,“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打造具有強大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的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使之“成為國際傳播生力軍”。針對互聯網條件下媒體格局的新變化和網絡媒體發展的新趨勢,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習近平總書記嚴肅批評了那種認為互聯網很復雜、很難治理,不如一封了之、一關了之的錯誤觀點,明確指出這是不正確的,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要鼓勵和支持我國網信企業走出去,深化互聯網國際交流合作,做到“國家利益在哪里,信息化就覆蓋到哪里”。

加強議題設置,著力加快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他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把握國際傳播領域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趨勢,在構建對外傳播話語體系上下功夫,在樂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讓更多國外受眾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白,不斷提升對外傳播效果”。他深刻分析我們在國際上“有理說不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強調要加強研究,為開展國際傳播工作提供學理支撐,用新的話語體系和敘事方式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就如何講好故事作了精辟闡述,指出“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要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的習慣和特點,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疇、表述,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使故事更多為國際社會和海外受眾所認同”。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關于人權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握戰略主動,著力講好中國人權故事,運用形象化、具體化的表達方式,增強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要依托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的生動實踐,提煉原創性概念,發展我國人權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目前,我國已與二十多個國家建立了人權對話或磋商機制,舉辦“亞歐非正式人權研討會”“北京人權論壇”等一系列國際人權研討活動,增進了與世界各國在人權問題、人權領域的對話與合作。

加強輿論斗爭,著力把握國際傳播話語權主動權。在國際輿論領域,面對西方咄咄逼人的輿論攻勢,唯一正確、有效的辦法,就是有理有節、針鋒相對進行斗爭,決不能失聲失語、退讓躲避。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要主動發聲,讓大家了解我們希望人家了解的東西,讓正確的聲音先入為主。對別有用心的人散布的政治謠言和奇談怪論,我們的黨員、干部耳朵根子不要軟,不要聽風就是雨。同時,我們不能默不作聲,要及時反駁,讓正確聲音蓋過它們。這與韜光養晦或不爭論是兩碼事”“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絕不意味著放棄輿論斗爭”。他特別提醒:“更重要的是,別人亂說我們一通,如果我們不及時加以澄清和糾正,就會以訛傳訛,反倒讓世人覺得我們輸了理似的。”當然,開展對外輿論斗爭,既要敢于斗爭,也要善于斗爭,“要講究輿論斗爭的策略和藝術,提升重大問題對外發聲能力”。

加強民間交流,著力拓展公共外交傳播新路徑。國之交在于民相親。在世界舞臺上,我們每個人都代表著國家形象,人人都是“形象大使”,人人都是“外交官”。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做好民心相通的工作,指出“要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動,通過多種途徑推動我國同各國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我們要積極傳播中華文化,加強同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增進民心相通,共同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更多更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廣交朋友、團結和爭取大多數,不斷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要用好重大活動和重要節展賽事平臺,用好中華傳統節日載體,用好海外文化陣地,用好多種文化形式。尤其要“用好高端智庫交流渠道”“更好發揮高層次專家作用,利用重要國際會議論壇、外國主流媒體等平臺和渠道發聲”。實踐證明,“智庫+外宣”,將大大提升國際傳播的權威性和學術對話能力。

加強能力培養,著力造就一批堪當重任的國際傳播人才。人才是第一資源。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必須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政治素質好、國際視野寬、業務能力強的優秀傳播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強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要培養造就一批善于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人才,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還對加強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提出明確要求,指出“各級黨校(行政學院)要把國際傳播能力培養作為重要內容。要加強高校學科建設和后備人才培養,提升國際傳播理論研究水平”“要加強人權智庫和人權研究基地建設,著力培養一批理論扎實、學術精湛、熟悉國際規則、會講中國人權故事的高端人權專家”。知己知彼、融通中外,這是新時代對國際傳播人才的呼喚和要求。有了這樣一支堪當重任的國際傳播戰略性人才隊伍,我們的事業就能更好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增強主動性。

(作者系江西日報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