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需要重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第一,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培育高質量發展的效率新動能。
這是未來新動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經濟增長源泉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長期增長來看,經濟增長的源泉主要是保持穩定的全要素生產率。過去的增長靠大規模的投入、大規模的產出、超大規模的供給來推動,某種意義上體現了數量擴張;未來需要進一步提高經濟密度、提升投入產出效率,以此來提升經濟發展的整體效率和質量。
其中,關鍵的一點就是加快提升勞動生產率,盡快彌補中國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差距;通過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培育帶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改進、增長效率的提升。在效率提升過程中,經濟系統的資源配置效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在經濟層面,現在經濟系統為什么增長效率不高,就是因為仍有大量的資源錯配問題,特別是偏離服務實體經濟、房地產資源錯配等。要通過體制改革,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結構性改革,糾正資源錯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既是中國經濟維持高速增長的重要源泉,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來源。從這個意義上說,高質量的速度與GDP增長并不矛盾。
第二,推進新技術創新,培育高質量發展的供給新動能。
要大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發明、新創造和新應用帶來的新產業、新供給,形成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的發展模式。這一點和以往的發展模式不太一樣。過去的發展特別是市場化改革以來,主要根據需求導向原則,老百姓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是一種需求帶動供給的創新發展思路。現在,我們倡導供給創造需求,通過新供給、新產業、新技術來創造和帶動新需求。
例如,早期的蘋果手機就是典型的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今天則是華為及其他一撥一撥新產品、新技術,帶動了市場的消費熱點。這就是為什么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抓創新就是抓發展,抓創新就是抓新動能。
第三,加快人力資本投入開發,培育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新動能。
人力資本的投資、開發是一個巨大的增長新動能。要順應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優化轉型的趨勢,加快教育結構性改革與升級,以高質量的教育發展為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更好、更合適的創新人才要素。通過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從人口紅利轉向人力資本紅利,為提升勞動生產效率奠定基礎。
第四,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培育高質量發展的消費新動能。
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處于快速的消費結構升級和演變時期。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特別是“90后”“00后”進入勞動力市場和消費市場,他們逐漸成為新的消費力量、新的消費主體。
與以往不同,新一代消費群體實際上需要生活性消費、生產性消費和公共性消費同時形成。從供給層面來看,就是要充分利用消費結構的改變給經濟增長帶來新潛力、新機遇,發揮新消費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動力作用。
第五,拓展新商業模式,培育高質量發展的平臺經濟新動能。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迅速發展,各類新商業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平臺性供給創造了平臺性消費和商業模式。這種平臺性商業模式與巨大的人口規模、市場規模結合起來,就可以形成巨大的發展勢能和動能。
同時,也要加快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推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使其真正成為有效需求的拉動者;加快發展服務經濟、休閑經濟、健康經濟等經濟形態。要通過體制改革真正解決“有錢”與“有閑”的關系問題,為發展服務經濟奠定時間基礎和收入基礎。
第六,加快形成新區域增長極,培育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新動能。
要進一步發揮區域經濟增長極的帶動作用,形成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新空間、新動能。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經驗表明,只有堅持區域經濟增長極發展戰略,才能真正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空間勢能。從早期的“四個特區”先行先試,到16個沿海開放城市優先發展,再到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無不表明區域增長極對整個經濟發展的整體帶動作用。
進入新時代,從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先行先試,再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等,都在逐漸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未來,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資源和要素有效集聚,提高重點區域的經濟密度、投入產出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