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一中美AV一中文字慕,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黨群建設

THE CONSTRUCTION OF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黨群建設 ? 專題聚焦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2023-03-21 閱讀次數:1443 新聞作者:新華日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精辟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九個方面的本質要求,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實現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進和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準確把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各領域。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列寧指出“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保證新社會制度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創造高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任務”,強調共產主義就是要創造“較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根本的就是要創造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和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這是衡量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就的最重要的標志,也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根本體現。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必須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只有主動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切實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才能解決我國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我國發展實現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根本轉變。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確保黨和國家事業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經濟發展有其客觀規律。當經濟發展中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須轉向質的提升,否則發展將陷入停滯和衰退,導致社會動蕩不安。中國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只有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實現經濟協調可持續高效發展,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確保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長治久安。

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精髓要義、豐富內涵

高質量發展是充分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新發展理念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最新認識,是新時代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是內在統一的。”貫徹新發展理念,就是要使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只有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才能有效破解一系列結構性、周期性、體制性問題,才能有效應對外部沖擊,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保持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我們要把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集中到新發展理念上來,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這個矛盾變化反映到現實生活中,集中體現為推進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上。因此,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增進民生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統籌做好就業、收入分配、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高質量發展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發展。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統籌發展和安全,是我們黨歷經磨難、不懈奮斗積累的寶貴經驗,是我們黨立足我國發展所處的新階段、國家安全面臨的新形勢作出的戰略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國內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我國發展所處的環境更加復雜嚴峻,這就需要我們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正確處理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等關系,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有效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持續提升發展的安全保障水平,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的統一,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順利推進。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們黨立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決貫徹落實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盡快形成完整內需體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卡點、脆弱點,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安全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著力破除制約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問題,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推進實踐創新、制度創新,不斷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增強國內外大循環的動力和活力。

著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經濟建設是中心工作,對其他工作具有基礎和牽引作用。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實現三大戰略有效聯動,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著力增強社會治理效能。國家治理現代化是現代化的重要目標,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強化全周期動態治理、全方位依法治理、全要素智慧治理,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向基層賦能,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夯實基層社會治理根基。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著力解決社會治安難題,保障人民安居樂業,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著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我們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完善分配制度,著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擴大就業容量,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織牢人民生活的安全網。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加快建設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體系。健全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作者為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副院長、教授——劉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