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一中美AV一中文字慕,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黨群建設

THE CONSTRUCTION OF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黨群建設 ? 專題聚焦

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共同特征和鮮明特色

2023-03-24 閱讀次數:1164 新聞作者:學習強國 趙晨光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和內在要求,體現了現代化發展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關系。對此,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把握。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推動的現代化

堅定正確方向,走好自己的路。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只有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榮興盛;否則就會偏離航向、喪失靈魂,甚至犯顛覆性錯誤。黨團結帶領人民推動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有力證明,實現現代化,最根本的在于解決好走什么路,最關鍵的必須有一個堅強有力的組織來領導和推動。一百多年來,從一盤散沙到組織起來,正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堅定正確前進方向,堅持走自己的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接續的逐夢奮斗中迎來更加光明的前景;從進京趕考、跳出歷史周期率到全面從嚴治黨、勇于自我革命,只有把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貫穿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各方面,守正創新、勇毅前行,才能不斷展現新氣象、創造新奇跡。成功開創、繼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黨的領導必須貫穿始終。新征程上,要把走對路與開新局、明方向和育新機更好結合起來,以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全面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各項工作,不斷提升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志氣和信心。

增強歷史主動,錨定目標行穩致遠。黨的領導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錨定奮斗目標行穩致遠,我們黨的奮斗目標一以貫之,一代一代地接力推進,取得了舉世矚目、彪炳史冊的輝煌業績。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中華民族苦難輝煌的百年奮斗有力表明: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前,沒有任何一種政治力量可以承擔起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現代化的使命任務;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從根本上正確解決了中國現代化由誰領導的根本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指引下,歷經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探索,我們黨對什么是現代化、如何實現現代化有了更深切的認識,走出了一條黨團結帶領人民奮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寬廣道路。新征程上,要筑牢歷史記憶、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深刻領會堅持黨的領導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意義,不斷堅定對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思想認同和歷史自覺。

堅持人民至上,凝聚磅礴力量。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不能一蹴而就,黨的領導凝聚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人民是現代化建設的主體。現代國家現代化的實踐反復證明,必須相信依靠人民、廣泛動員人民、團結激勵人民,現代化的基礎才能更加強固。從脫貧攻堅到小康夢圓,今天的中國是億萬夢想接連實現的中國,發展的信心源于黨心和民心的緊密聯結。目標越是宏偉,任務越是艱巨,越要更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團結奮斗的精神力量。堅持和踐行人民至上,就要著眼新形勢、立足新情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激發全體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新征程上,要把加強黨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對接起來,以黨的全面領導更好堅守人民立場、守護人民的心。

堅持改革創新,激發強勁動力。中國式現代化是在與世界的開放交融中不斷發展的現代化,黨的領導激發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力。從發展是硬道理到推動高質量發展,從敢闖敢試到穩中求進,穿越激流險灘,踏過漫漫征途,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表明,黨的領導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意義深遠。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內各種矛盾問題和風險挑戰交織疊加。面對新形勢,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維護經濟社會大局穩定,保持正確前進方向、走好新的趕考之路,須臾離不開黨的堅強有力領導。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有未有方式展開。我們要勇于改革創新,不斷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動力。新征程上,要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各環節,在改革攻堅、推動發展、促進穩定中集聚更多發展自信心、發展正能量。

中國式現代化是展現世界現代化共同特征的現代化

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內容,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特別是伴隨現代化進程的擴展演進,科技革命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深刻影響著社會進程和人類未來。馬克思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偉大歷史作用,概括強調“科學首先看成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杠桿,看成是按最明顯的字面意義而言的革命力量”。從手推磨到蒸汽磨,從工場到工廠,從互聯網到量子力學,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對經濟發展和社會演進產生深遠影響,對生產方式調整、上層建筑適應都提出諸多考驗。與此同時,市場的國際化、生產的組織化、分工的精細化等對優化資源配置效率、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等提出更高要求。當前,經濟全球化面臨多重挑戰,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順應現代化潮流、走好現代化道路成為世界各國迫切需要解答的時代課題。今天的現代化是同世界緊密聯系的現代化,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期待。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如何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關切。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讓它更好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

法治精神形成和民主路徑確立。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從適應現代化到引領現代化,構建良好、有序、公平、和諧的社會,就要著力發揮法在調整各方利益、解決復雜矛盾、構建和諧關系中的效用,厚植民主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優勢和分量。“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表明:民主法治沒有最優模式,也沒有“標準版本”;推進法治、實現民主,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十分緊要。要扎根傳統、立足現實、解決問題,在學習和借鑒中加強轉化、善于創造,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深悟民主真諦、多謀法治之效。在世界亂局、時代變局、發展新局交織的情勢下,民主法治建設充滿挑戰又蘊含機遇,必須著眼階段、把握特征、貫通環節,不斷提升民主和法治的協同性和聚合力。總之,民主和法治都是從現代化歷史的接續探索中形成的重要成果。新形勢下,我們要堅定法治道路、講好民主故事,讓世界各國都能共享民主和法治發展成果,努力建設民主進步、公平有序的美好世界。

社會交往擴大和世界歷史發展。交往在社會生活和歷史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交往范圍的擴大和交往方式的延展展現了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客觀趨勢。人類歷史從來都是各民族共同交往的鮮活歷史。特別是伴隨現代生產方式的建立和世界歷史的形成,人類活動范圍和交往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原先同落后生產力水平相聯系的孤立、封閉、隔絕狀態被打破,交流、交往、開放日益與先進生產力聯系起來并成為現代化進程的鮮明特征。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歷史經驗表明,從物質交往到精神交往,積極、和諧的交往對促進生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推動文化傳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意義深遠。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也是開放發展的。當前,世界格局在變,發展格局在變,順應時代潮流、把握發展趨勢,就要善于從世界歷史的洞察中結合時代特點全面領會人類交往的內涵、特征和價值,用正確的歷史觀辯證分析時代變局的危與機,用科學的方法論統籌思考人類前途的得與失,以寬廣胸襟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努力建設一個遠離封閉、開放包容的世界。

人類文明互鑒和文明形態塑造。文明發展的程度,體現了一個民族、國家、社會發展的水平。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從古代文明到現代文明,文明的作用綿延古今,多樣的文明閃耀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特別是從蒙昧時代進入現代社會,人類古老文明同現代化趨勢的碰撞和聯系對不同民族的現代化發展產生諸多表現。比如,如何處理好本土化和時代化的關系,更好從多樣文明的貫通理解和互鑒學習中汲取智慧和營養;如何把現代化文明成果同本地域文明、世界優秀文明等對接起來,更好把握文明發展的本源性和共向性問題;等等。從文明發展的大邏輯看,人類文明是不斷發展進步的,同時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文明具有差異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這啟示我們,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身價值,不能采用強制手段解決文明差異;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是對待世界文明發展的正確態度。我們要從繼往開來、承先啟后的接續學習中更好感知自身文明的本色、長處、優點,使之在同新的時代和情形廣泛結合、緊緊扎根;要共同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使世界文明之園萬紫千紅、生機盎然。

中國式現代化是立足國情展現特色的現代化

堅持從實際出發,基于客觀現實作出正確判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既要看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沒有變,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每個階段呈現出來的新特點。這是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同當代中國客觀實際相結合的重要表現。我國是一個有著十四億多人口的國家,推動十多億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必須立足自身選擇更精準的推進方式和更協同的發展路徑。這要求我們必須著眼發展階段的變化趨勢,使主觀世界更好符合客觀實際,按照實際決定工作方針。同時,要看到,意識對物質具有巨大的能動反作用。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型國家,開辟現代化發展路徑必須始終扎根中國大地,從文化傳承和歷史賡續中找尋更多答案。新征程上,干事創業、擔當作為必須始終樹立實事求是的態度,從實際出發,調動積極因素,為更好制定政策、推動工作提供科學方法指引。

為老百姓辦事,把老百姓的事情辦好。過上美好幸福生活是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黨團結帶領億萬人民同心奮斗的不竭動力。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中國式現代化歸根到底是人的現代化。無論是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還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人民幸福安康始終是發展的最終目的,把老百姓的事情辦好始終是接續的堅實行動。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現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目標已經實現,絕對貧困問題解決了,中國人民過上了好日子,但還要繼續努力往前走,讓生活越來越美好。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新征程上,要始終以百姓心為心,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用心多解民生之憂、用情多謀利民之事,為創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接續奮斗。

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相協調,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應有之義。物質和精神既相互區別又彼此吸引。我們要深刻領悟“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唯物辯證法,在建強物質基礎的同時構筑更加強大的精神大廈,在促進物質生活富足的同時不斷豐富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傳承中華燦爛文明、守護共有精神家園,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在物質與精神的互促發展中更加均衡可持續。從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到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既發展人的物質條件又滿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新征程上,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同社會主義事業的貫通結合中,有強大精神力量的引領,有堅實物質基礎的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得以在中國大地生根開花、繁榮興盛。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道必答題。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中國綠色發展的歷史性成就啟示我們: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不是彼此對立的關系,“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決不能走。從走生態良好發展道路到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從集中攻克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到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時間,人與自然的關系從緊張轉向和諧,人們更加真切體悟到“保護生態,生態就會回饋你”的道理。自然是生命之母,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人與自然從來都是緊密聯系的生命共同體。新征程上,建設美麗中國、滿足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就要正確認識和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優美生態環境、優質生態產品造福子孫后代,共同厚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基礎和優勢。

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從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到以和為貴、美美與共,中華民族崇尚和平、向往正義,和平、和睦、和諧深深內蘊在中國發展的文明根脈中。從苦難走向輝煌,從戰爭中爭取和平,中國人民在歷史記憶中更加懂得和平的可貴,人民最怕動蕩,期盼的是穩定、太平和安寧的日子。這種深沉的期盼和共同的追求構成中國通過和平發展走好現代化道路的內在動力。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沒有變,解決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始終離不開和平的外部環境、穩定的國際局勢。當前,世界變局交織疊加,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更加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為建設持久和平、美好繁榮的世界貢獻中國方案。新征程上,要主動順應世界發展大勢,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面,堅持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中展現中國智慧,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和平伸張正義,向世界人民詮釋好中國式現代化內蘊的天下情懷和世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