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就是旗幟,理論就是方向。一個先進的政黨必須以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思想,為全黨樹立鮮明的精神旗幟、引領正確的前進方向、提供科學的行動指南,發揮統一思想和凝聚力量的作用,才能夠完成政黨的政治使命。我們黨之所以能夠不斷保持生機和活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能夠根據不同歷史階段所面臨的不同形勢和任務始終保持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成功肩負起一個偉大政黨的歷史使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回顧黨的奮斗歷程可以發現,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歷經艱難困苦而不斷發展壯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黨始終重視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使全黨始終保持統一的思想、堅定的意志、協調的行動、強大的戰斗力。”作為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就必須保持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始終堅持以扎根現實實踐的科學理論作為行動指南。
一、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要求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始終真心誠意地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并將其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才有可能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活的馬克思主義,是隨著實踐不斷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革命的、批判的、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必將隨著實踐的發展、時代的變遷、條件的變化而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前進、有所創新,從而使其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觀點,而實踐性要求馬克思主義必須在實踐中不斷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始終保持開放性,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馬克思指出:“實際上和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說來,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超越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就是因為它在實踐范疇的基礎上實現了哲學的革命,從而賦予了自身理論的徹底性,使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自然觀和歷史觀真正統一起來。實踐性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必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實踐性也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革命性。這一本質特征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封閉的、僵化的、凝固不變的理論,而是開放的、發展的理論。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具體結論要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變化用符合新的實際的結論取代舊的過時的結論。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而辯證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必須在實踐中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始終保持開放性,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在于它不把任何現存事物看成是永恒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東西,不對任何迷信和謬誤讓步。馬克思指出:“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在辯證法看來,從來沒有一成不變、永恒存在的事物,萬事萬物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世界不過是過程的集合體而已;同樣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所有的理論也都只是具備有條件的真理性。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于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圣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么都不存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不僅僅是針對別的理論或別的事物的,而且還是指向自身的,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也要接受現實的批判和實踐的檢驗,保持開放性,不斷與時俱進,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始終反對用僵化的教條主義對待理論、歷史和生活實踐,他們從來都不固守已有的結論,而是堅持用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始終保持開放性,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馬克思在自己理論活動的初期就聲明:“我們不想教條式地預料未來,而只是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明確提出:“所謂‘社會主義’,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對于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并不認為這一著作中的論斷是一成不變的,他們一旦發現有的論斷已經“過時”,就利用再版的機會通過寫序言的方式,加以說明、訂正或補充,使之更加完善。馬克思、恩格斯在時時關注實踐變化、不斷修正自己理論的同時,還滿懷信心寄希望于未來的馬克思主義者發展自己創立的學說。馬克思和恩格斯自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者”,以區別于脫離實踐的唯物主義者。馬克思主義不是遠離社會生活和脫離社會實踐的書齋理論,而是深深植根于實踐、服務于實踐又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活生生的理論。正如恩格斯所強調的“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認為人們可以到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變的、現成的、永遠適用的定義”是一種“誤解”。
二、保持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是黨的事業成功的奧秘所在
我們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開拓中完成中國其他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根本在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及時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實現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理論的與時俱進。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從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中葉,各種政治勢力和思潮輪番登上中國歷史舞臺,諸多仁人志士前赴后繼地發動改良運動和革命運動,尋求著民族復興的希望,這些努力最后紛紛以失敗告終。毛澤東同志指出:“一九一七年的俄國革命喚醒了中國人,中國人學得了一樣新的東西,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此以后,中國改換了方向。”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毛澤東同志指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打破對蘇聯革命經驗的迷信、沖破教條主義對我們的束縛,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對經過艱苦探索、付出巨大犧牲積累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我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結合新的實際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提出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黨領導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消滅一切剝削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保持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這一時期,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繼續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人民擺脫貧困、盡快富裕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在黨和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黨深刻認識到,只有實行改革開放才是唯一出路,否則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創立了鄧小平理論,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國內外形勢十分復雜、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的嚴峻考驗面前,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成功在新形勢下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從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外形勢新變化和實踐新要求,迫切需要我們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入回答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黨治國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我們黨勇于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集中體現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概括了這一思想的主要內容,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豐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深入推進,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書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我國發展具備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三、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
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要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仍然需要保持和發揚馬克思主義政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勇于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我們要在迅速變化的時代中贏得主動,要在新的偉大斗爭中贏得勝利,就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來思考把握黨和國家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在理論上不斷拓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
在堅守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之“脈”中,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本真精神,緊緊抓住馬克思主義一以貫之的精髓,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的“脈”,不斷根據新的實踐活學活用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才能夠真正做到守正創新、與時俱進。任何一個政治理論體系都由兩個基本要素構成其“道”和“本”:“道”即是其價值,它主張什么,追求什么,這決定著其本質和靈魂;“本”即是其邏輯,它如何論證和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決定著其特點和方法。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就是追求人類解放,它的邏輯就是唯物辯證法,二者共同統一于共產黨人造福人民的偉大革命實踐中,成為貫穿馬克思主義各方面和發展全過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就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的“脈”,是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新篇章永遠也不能背離的精髓。
在與時俱進回答新時代“四個之問”中,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要運用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中國的問題,而不是要背誦和重復其具體結論和詞句,更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成一成不變的教條。我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著眼解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更好指導中國實踐。”共產黨人應該遵循唯物辯證法的基本邏輯,把唯物論、辯證法和價值論統一到人類解放的實踐論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應對和解決不斷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我們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永遠不能丟的就是其實現人類解放的根本價值以及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方法和基本態度,其他的具體結論和做法都可以而且必須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守正創新。
在深深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根”中,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精髓,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哲學觀、政治觀、人生觀、天下觀等內容,孕育了和諧、大同、天下為公、善治的政治理想及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追求等,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馬克思主義不斷中國化的思想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根深才能葉茂,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必須深深扎根于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傳統,不斷從中汲取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才能夠枝繁葉茂、生生不息。
在牢牢把握“六個堅持”中,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馬克思主義從來都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具體的、鮮活的、發展的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遵循馬克思主義人類解放的核心價值、唯物辯證法的基本邏輯,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堅持守正創新的與時俱進,堅持自信自立的獨立自主,堅持問題導向的實踐觀點,堅持系統觀念的思想方法,堅持胸懷天下的人類情懷,把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和人民價值論統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社會實踐之中,形成了完整系統的科學理論體系,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六個堅持”不僅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遵循,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還是用于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黨和人民的實踐是不斷前進的,指導這種實踐的理論也要不斷前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各級領導干部要繼續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以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始終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在深入研究新情況、不斷解決新問題的實踐中努力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歷史任務,我們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在這種統一和互動中不斷譜寫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