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要在物質上強,更要在精神上強。精神上強,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中華民族在磨難中成長、從艱難中奮起,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離不開強大精神力量的推動。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也賦予文化建設新的使命。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充分發揮文化鑄魂、文化賦能的作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讓文化成為“強起來”的精神保證。
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文化力量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任重而道遠,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發展動能和思想保障、智力支持,文化應主動作為。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思想武器。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國內環境紛繁復雜,圍繞“形勢怎么看、當前怎么干、今后怎么辦”,要通過多種方式增強全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和共克時艱的決心,營造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的濃厚氛圍,增強斗爭意識,練就斗爭本領,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以文化消費打造擴大內需新引擎。擴大內需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文化消費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皣薄毕M日益火爆、傳統文化綜藝頻頻出圈、紅色旅游熱度攀升,這些文化消費市場的新趨勢折射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潛力。文化消費“新藍?!币呀洺蔀閿U大內需的重要突破點。順應技術革命、產業變革、消費升級趨勢,推動文化與制造、建筑、旅游、設計等相關產業深度融合,不斷營造消費新場景,催生經濟新業態,探索發展新路徑,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激活消費市場,有益于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以文化振興引領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蔽幕青l村社會得以健康持續發展的核心元素,是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堅實基礎。鄉村要振興,文化須先行。一方面,要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讓鄉村文化亮起來、文明鄉風樹起來;另一方面,要科學合理利用鄉土文化資源,賦能鄉村產業發展,讓鄉村產業旺起來、農民腰包鼓起來,使農民物質富裕、精神富足。
在推進共同富裕中彰顯文化力量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腦袋”,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比翼雙飛”。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根鑄魂。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作為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有著凝心聚力、強基固本的引領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厚的文化滋養和精神支撐,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增強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力量。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落實落細,需要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價值觀念,富裕地區支持落后地區,城市反哺農村,工業服務農業,使城鄉一體發展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風尚。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精神文化需求已經成為美好生活的主體性需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泵鎸参幕展┙o不足、不準、不精的難點問題,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既注重“可及性”,推動供給數量和質量的全面提升,讓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捷、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又注重“均衡性”,關注薄弱地區和弱勢人群,補齊短板,讓男女老幼都能享有基本均等的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縮小精神文化生活的“貧富差距”,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注重“群眾性”,加強群眾文化隊伍建設,鼓勵更多“文化能人”動起來,自編自演,自拉自唱,娛樂身心,服務鄉鄰,充實群眾文化生活;又注重“引領性”,鼓勵國有文藝院團走街串巷,把文藝精品送到基層,讓群眾享受到高雅藝術,同時在演出過程中,發現典型,創作新品,謳歌時代,服務百姓。
文化賦能產業振興。文化也可以轉化為造福于民的產業?!梆B在深閨無人識”的面廣量大的非遺,經網絡平臺的傳播,不僅增強了地方的知名度,而且因直播帶貨等的融入,帶動了非遺的活化傳承和非遺產品的持續熱銷,促進鄉村旅游加快發展。文旅部印發的《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為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指明了路徑。政府引導、政策指導、專家輔導共同發力,市場主導、企業主動、科技主角協同動作,在旅游新場景中,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讓文化煥發生機,使文化成為產業,為高質量發展探索出新的發展道路。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體現文化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蔽幕泴嵙κ且环N建設力、融合力,是一種持續性的給養,是求同存異、海納百川的包容。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在中華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愿景下,中國共產黨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案,為深刻演變的世界帶來重要啟迪、為人類文明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中國的發展為世界作出貢獻,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這“兩大奇跡”的取得,其密碼就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始終堅持自信自立,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用自身的發展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用改革開放證明世界文明古國的現代化道路探索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
自強不息的精神狀態贏得世界尊重。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自強不息、有斗爭精神的民族。中國人民靠自強不息的文化力量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無論是突發自然災害,還是強敵壓境,中國人民敢于與一切困難作斗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前進道路上,必然還有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要繼續發揚斗爭精神,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頑強拼搏、攻堅克難、勇毅前行。
中華文化豐富世界精神文明。“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世界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中華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在于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在經貿文化交流中實現了文明互鑒,為豐富世界精神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中華文化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己任,在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鑒中,在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融合激蕩中,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以守正創新的開拓精神,把握時代脈搏、不斷推陳出新。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始終煥發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和世界各國文化一道,共同豐富世界文明的百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