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文化思想極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極大拓展了我們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認識廣度和深度,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生成脈絡
縱觀習近平文化思想生成脈絡,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孕育與奠基階段。
在梁家河村的七年知青歲月和在正定縣工作時期,可以說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孕育和奠基階段。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習近平同志以“一物不知,深以為恥”為座右銘,積極在書本中汲取有益知識,厚植文化素養。習近平同志的讀書以《哥達綱領批判》《資本論》《國家與革命》等馬列經典文獻為主,同時廣泛涉獵中外歷史類著作、中外文學類著作、中外軍事類著作等。
這一時期,習近平同志以歷史文化為基礎制定了旅游興縣戰略,興建了榮國府、常山公園、封神演義宮等景點,并加快完善當地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推出“人才九條”政策,向全國發布“招賢榜”,吸引大批人才為正定的經濟社會文化建設服務。
第二,形成與發展階段。
這一階段,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民族文化傳統的弘揚與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創新。在寧德工作時期,習近平同志通過建設畬族博物館、成立畬族研究會、創辦畬族文化節等措施,促進文化與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同時,注重文化建設的制度化、規范化。在福州工作時期,習近平同志創新性地探索“四個一”的文物管理體制,提出“評價一個制度、一種力量是進步還是反動,重要的一點是看它對待歷史、文化的態度”的判斷標準。
此外,尊重人民文化創造的主體地位。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時期,進行了歷時3個月、遍及9個縣的調查、思考與研究,不斷從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中吸取經驗智慧。他曾在《福寧府志》上了解到霞浦有一片官井洋,“因洋中有淡泉涌出而得名”,盛產大黃魚,便叮囑當地干部“把以養殖業為代表的海上經濟帶動開發起來”。
第三,深化與完善階段。
在浙江工作時期,習近平同志強調重點實施“八項工程”,加快建設“四個強省”,繪就了“文化強省”的宏偉藍圖。比如,將傳承傳統文化提升到政治高度,強調“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同搞好經濟建設一樣都是領導者的責任,二者同等重要。又如,將視野擴展至“中華文化走出去”,致力于“把浙江推向世界,把中國的文化展現給世界各國”。
在上海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不僅提煉概括了“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還曾多次瞻仰中共“一大”和“二大”會址、參觀中共“四大”史料陳列館,進一步提倡弘揚和發展紅色文化。
第四,成熟與飛躍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文化自信的命題,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
從視域范圍來看,文化建設的視野不斷擴大,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要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積極推動世界不同文明的對話交流,共建美美與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園。
從內容意義來看,文化的印記浸潤在治國理政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強調精神貧乏不是社會主義,要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華文明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必須深刻理解和不斷推進“兩個結合”。
深化路徑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深入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體系、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深刻把握這一重要思想的系統性、創新性、人民性、實踐性,堅持守正創新、整合文化資源、強化系統思維、秉持開放包容。
第一,堅持守正創新。
要著力加強我們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落實政治責任、勇于改革創新、強化法治保障、建強人才隊伍,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要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把握正確輿論導向,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要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從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方面協同發力,引導人民群眾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要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不斷豐富內容載體,加快傳播方式、傳播手段、傳播渠道的迭代升級。
第二,整合文化資源。
一方面,統籌整合文化遺產、文旅資源,摸清文化家底。數據顯示,全國現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余名。這是可供深度挖掘的優質文化資源,應構建完善文化資源數據平臺,匯總建立文化資源名錄庫,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提供豐富精準的資源基礎供給。
另一方面,進一步發揮集聚效應,構建業態豐富、創新活躍、空間集聚、功能完善的文化產業園區;通過對工業遺產的創新性利用,保留獨特的文化肌理,打造具有帶動性、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錨定需求、加強設計、優化體驗等方面下功夫;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打造兼具內容、形式、審美、意蘊的優質文化產品。
第三,強化系統思維。
文化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既具有鮮明的獨立性,又為推動其他各方面建設提供了價值導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要堅持和運用系統觀念,將文化建設置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加以考量,處理好各方面關系、統籌好各方面利益、調動好各方面積極性。
同時,要以大局意識、整體觀念統籌推進理論武裝、思想輿論、新聞宣傳、文化創作、公共文化服務、文旅融合發展、文化體制改革、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等各項工作,堅持系統籌謀、系統創新、系統建設,抓好牽一發而動全身和具有乘數效應的關鍵環節,推動形成建設文化強國的強勁動力、強大合力。
第四,秉持開放包容。
要繼續“引進來”,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秉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創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舉辦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等途徑,深入開展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合作,在不忘本來中吸收外來,探索出一條交流互鑒、美美與共的文明之路。
要主動“走出去”,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認真培育政治過硬、本領高強、值得黨和人民信賴的傳播隊伍,敏銳發掘生活中的鮮活故事,將中華文化、中國精神融入鮮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