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屆三中全會都是在關鍵時間節點召開,研究部署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提出新的重大戰略部署和重點工作。2024年7月,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勝利舉行。會議明確了未來時期的發展方向、行動要求和工作任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新時代,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壯舉是具有14億多人口的中國全面實現現代化,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起分階段推進,并在21世紀加速推進,本世紀中葉將全面建成中國式現代化國家。雖然前進道路并不平坦,甚至有驚濤駭浪,但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進程,中國人民必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之源是改革開放
中國式現代化是以改革開放全面推進強國建設的現代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推動國家建設迅速發展。改革和開放這兩個動力輪子驅動中國發展的列車不斷向前,闖出了新天地,積累了豐富經驗,創造了很多奇跡,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立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新征程需要新動力。改革開放仍然是動力之源、活力之源,而且是更加自信的改革開放、更加深入的改革開放、更加強勁的改革開放、更加細微的改革開放。要進一步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將改革開放事業向深入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行動的原則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既是改革的實踐者,也是改革成果的受益者;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和其他各方面創新,唯有創新才是開拓未來的強勁動力;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據,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是過去改革進程的鮮明特征,也是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經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錨定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瞄準需要解決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和深層次矛盾問題,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成果覆蓋是全體人民共享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我們要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不斷地、逐步地解決好這個問題。”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實現共同富裕是長期歷史過程。必須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防止兩極分化,增進民生福祉,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中國的國情特點是非均衡發展。東西南北、沿海內陸邊疆都存在差異,既有與自然相關的地域、生態、資源等方面的非均衡,有與人相關的習俗、文化、習慣、教育、醫療等方面的非均衡,也有與人造工程相關的交通、通訊、信息等方面的非均衡,還有與生產和市場相關的商機、產業等方面的非均衡。在這樣一個大范圍、寬領域的國度中全面實現現代化絕非易事。既要發揮好市場機制的作用,配置資源滿足生產和消費,保證生產要素流動順暢、合理、有效;同時也要發揮政策工具的作用,調配宏觀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彌補市場力量不足的方面。對邊疆地區、內陸地區、山區、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地區、歷史上的窮困地區要給予政策傾斜,加大政府轉移支付,對這些地區在人才、資金、物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鐵路、公路、機場、通訊、電力、能源)等方面給予支持,并形成長期聯動機制,促進東中西部地區互相聯動、南方與北方地區互相聯動、內地與邊疆地區互相聯動、大都市與中小城市互相聯動、城市與農村互相聯動。用人工力量彌補市場力量,用人工力量削弱自然存在的客觀差異。用國民待遇的統一標準來衡量現代化成果的惠及狀況,用社會生活普遍接受的一般性標準來度量現代化成果的惠及程度,并形成倒逼機制,促使全社會各個方面的力量都關注短板、彌補短板、填平洼地、補齊弱項,促進社會福祉整體性均衡和整體性提高。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調節機制的優勢,中國不僅能做得到,而且能做得好。
現代化的成果在滿足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條件后,還將向更深層次、更細領域、更高要求延伸,從一代人向下一代人延伸,讓現代化的成果及時惠及老百姓,讓人們切身感受到、切身體會到福祉的增加。例如,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大國,人們無論何時走到哪里都能享受和平的陽光,僅就這一點,世界上哪個國家也沒有做到。現代化不僅僅是多了幾個設備、多了幾個錢、多了幾個富人、多了幾個大企業;現代化不僅僅是使用了現代化的裝備、高鐵、飛機、輪船、汽車,而更加體現在人們安全氛圍的保障和提高,體現在人們身心健康的普遍良好和提高,體現在人們社會尊嚴的保證和提高,體現在人們文明素養的展現和提高。中國式現代化將促使整個中華民族實現“富—貴—雅”三個發展階段的聯動,促進整個中華民族素質整體性提升,驕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行進道路是和平建設和平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和平建設的現代化,要通過人類文明普遍遵守的國際社會經濟秩序,以及共同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來實現,秉持互利互惠、和平共處、相互成就、彼此支持。
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與歷史上西方現代化的根本區別。歷史印記呈現出來的西方現代化是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的,暴力掠奪、侵占領土、豪奪資源、涂炭生靈、弱肉強食,充滿血腥罪惡,造成人民深重苦難。當美洲新大陸被發現時,殖民者采取種族滅絕手段掠奪領土,殺戮原住民,使印第安人從最初的500多萬人急劇減少到25萬人。所有的疆域擴展幾乎都是以暴力手段、通過戰爭來實現的。1840年,西方侵略者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在100多年的時間里,掠奪中國無盡的資源,歷史上帝國主義國家幾乎都侵略過中國,通過暴力手段強迫與中國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多達745個。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都是建立在野蠻擴張血腥簿上的,標注了“人吃人”“羊吃人”的資本主義罪惡。人類文明的歷史經驗反復證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人間正道是滄桑,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世界發展進步的人間正道。當今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正在加快發展,世界各國相互聯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在同一條船上,自然是命運共同體。然而,總是有異類人群或異類分子唯恐天下不亂,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斷加重。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中國方案,形成了現在及未來維護世界秩序的“三大支柱”,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性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中國正在走近世界治理舞臺的中央。
四、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手段是中國人民勤勞奮斗干出來的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勞動者擼起袖子加油干出來的現代化,是用汗水和智慧鑄就出來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絕非是他人所予,更不是外界恩惠所賜,天上不會自動掉餡餅,天下也從來沒有坐等的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長,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結構不斷完善,通過自力更生、自我革命的道路,不斷取得進步和發展。“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偉大事業都成就于偉大實踐,真抓實干、篤行不怠,必定創造出現代化的一流成果。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僅為3645億元,人均GDP才381元;到2023年,當年經濟總量(GDP)已經達到1260582億元,增長了343.8倍,人均GDP89358元,增長了233.5倍,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實施世界上最宏大的扶貧攻堅工程,使得832個貧困縣、近1億多貧困人口脫貧,實現了小康社會,為世界經濟發展和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國家市場,2023年全社會零售商品總額達到471495億元,人均33678元/年;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農業生產國,2023年工業增加值達到399103億元,遠遠超過美國、德國、日本等一些傳統工業化國家,糧食產量達到69541萬噸,成為世界產糧大國;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2023年貨物進出口額達到417568億元,服務進出口總額達到65754.3億元;中國作為世界上長期保持較高經濟增速的發展中國家,連續40多年保持在5%以上的增長,有些年份增長率超過了兩位數,只有極個別年份的經濟增速略低,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這些都是實干出來的。
中國已成為鐵路強國,高鐵引領世界潮流。截至2023年底,中國高鐵里程達到4.5萬公里,實現了對31個省區市全覆蓋,建成了世界規模最大的互聯網售票系統,這些都是實干出來的。
中國已成為航天強國。衛星導航系統中發揮心臟般作用的原子鐘,達到了精度每300萬年僅差一秒;量子通信技術領域實現新突破,成為世界上量子通信領域實力最強的國家;中國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自發射后歷經53天、11個飛行階段,突破多項關鍵技術,著陸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采集月壤返回,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中國天宮空間站在太空遨游,中國的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工作。中國航天事業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這些都是實干出來的。
中國已成為基建強國。“深中通道”創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經過7年艱苦施工,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深圳—中山)超大型交通宏偉工程建成通車,攻克了多項世界級技術難題,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獲得發明專利200多項。中國核電創造了第四代核電標準,世界領先;中國電網特高壓輸變電技術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先進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運營;世界上最大的5G通訊網絡建成運營。中國產C919民航大飛機翱翔天空;世界上第一款常規動力電磁彈射航空母艦福建艦下水,等等,這些都是實干出來的。
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務求實干。實干興邦、大道至簡,實干為要、身體力行。中國必須拿出愚公移山的志氣、滴水穿石的毅力,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在新征程上繼續奮進,一個一個建成超級工程、大國工程、民心工程,不斷創造世界奇跡。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我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時點,召開的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會議,是我國改革開放歷程中又一個重要里程碑。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又一次總動員、總部署,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緊緊抓住改革和開放這兩個有力抓手,極大促進了社會經濟全面發展,成就和經驗日益豐富。進入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著力在難點、堵點、困點上發力,形成新的制度規范,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之源仍然是改革開放,中國式現代化的成果覆蓋是由全體人民共享,中國式現代化的行進道路依然堅持和平建設、和平崛起,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手段是中國人民用勤奮勞動干出來的現代化,是用汗水和智慧澆灌出來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