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貫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等重大原則。其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第二個重大原則,貫穿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全文,形成全鏈條閉環。“六個堅持”的重大原則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對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指導意義。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新時代黨治國理政的鮮明底色,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追求。
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奮斗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要直面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細、順民意的事辦好,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決定》堅持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復出現的問題出發,圍繞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養老、生態環境、社會治理等各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在就業領域,圍繞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等;在教育領域,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健全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等;在社會保障領域,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著力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等等。為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強農惠農富農,《決定》提出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這些改革措施,都是為了回應人民群眾期盼的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生動體現,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動力和出發點。奮進新征程,我們必須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各項改革發展的責任落到實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體作用
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執政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治理活動,都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把政治智慧的增長、治國理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見都能運用于治國理政。”
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正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推動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改革開放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們黨一開始就使改革開放事業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改革任務越繁重,越要依靠人民群眾支持和參與。遇到關系復雜、難以權衡的利益問題,需要廣泛聽取人民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人民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不斷激發人民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同時還要堅持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健全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工作機制,加強人民政協反映社情民意、聯系群眾、服務人民機制建設,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拓寬基層各類組織和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
把人民群眾作為檢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最終閱卷人
改革開放是億萬中國人民自己的事業,始終代表著人民的愿望和追求。改革開放的發生和發展,是中國人民、中國社會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和現實需要。可以說,人民性既是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根本特性,也是人民主體地位的根本特性。由于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的主體,所以人民必然是改革成效的評判者,是檢驗改革成效的最終閱卷人。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黨始終注重將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這一標準是人民利益至上的體現。改革是否成功,要由人民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最終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始終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人民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謀劃什么、推進什么,做到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貫徹落實的情況怎樣、反響怎樣、成效如何,歸根到底也要由人民來打分,由人民來評判。要積極主動抓落實、聚眾合力抓落實、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只有撲下身子,緊盯問題不放松,發揚鍥而不舍的精神,才能把一個個問題解決在實處,讓改革的舉措落地見效,讓改革釋放出強勁持久的發展動力,讓改革釋放的紅利惠及更廣大人民。要強化人民監督,以改革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特別是要堅決反對推進改革中可能出現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讓改革舉措流于形式,也要防止和糾正改革中可能出現的消極畏難、簡單草率、推諉扯皮、虎頭蛇尾等不良現象,確保改革目標任務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