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一中美AV一中文字慕,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黨群建設

THE CONSTRUCTION OF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黨群建設 ? 專題聚焦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原創性貢獻

2024-11-15 閱讀次數:562 新聞作者:《政治學研究》2024年第5期作者:黃建軍

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原則遵循的總稱。世界觀側重對“世界是什么”“世界從哪來”“世界與人是什么關系”的總的回答,方法論則側重對“怎么辦”“如何行”“何以更行”的總的解答,兩者相互聯系、統一于人的實踐。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列寧指出:“嚴格的無產階級世界觀只有一個,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只有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才正確地反映了革命無產階級的利益、觀點和文化”。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把偉大的認識工具給了人類,特別是給了工人階級”。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也具有不同的內涵和價值。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深邃的哲學思維、宏大的歷史視野、高遠的戰略眼光、堅定的價值立場、厚重的天下情懷,在當代中國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銳利武器。這一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集中體現為“六個必須堅持”。其中,“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深刻體現了“依靠誰和為了誰”的人民主體觀;“必須堅持自信自立”深刻體現了“信什么和行什么”的歷史主動性;“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深刻體現了“破什么和立什么”的辯證否定觀;“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深刻體現了“想什么和干什么”的知行合一觀;“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深刻體現了“怎么看和怎么辦”的普遍聯系觀;“必須堅持胸懷天下”深刻體現了“大同世界”“天下為公”的世界歷史觀。“六個必須堅持”構成相互聯系、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系統概括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作出了原創性貢獻,是指引當代中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思想武器和方法論總則,標志著黨的理論創新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成為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標志性成果,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一、“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創新了歷史唯物主義群眾觀:標定了開創歷史偉業的人民立場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歷史唯物主義深刻回答了歷史的主體、動力、趨勢和規律等問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現在歷史唯物主義論域中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強調“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指出“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把人民作為歷史活動的主體、動力和目的,從而與唯心史觀劃清了界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秉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主旨,提出“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嶄新群眾觀,創新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群眾觀的“主體論”“動力論”“目的論”和“價值論”,深刻闡明了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讓人民滿意是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一,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創新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主體論”,深刻回答了“牢牢植根人民”是新時代黨治國理政的鮮亮底色。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活動是人的活動,人是歷史活動的主體,“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現實的人特別是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真正英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群眾觀,創造性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書寫了人民至上的嶄新篇章。一是強調“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二是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深情地強調:“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記了人民,脫離了人民,我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一事無成。”這一語重心長的重要論述,彰顯了人民領袖為人民的真摯情懷,昭示著“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初心,展現了我們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價值追求。三是提出“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群眾有著無盡的智慧和力量,要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真心拜人民為師,向人民求教,向人民問策;要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把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發出來,在新的趕考路上創造出更多的新奇跡。

第二,提出“依靠人民創造新的歷史偉業”,創新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動力論”,深刻回答了“緊緊依靠人民”是新時代黨治國理政的最大底氣。在西方思想史中,人們往往把創造歷史的力量定格在外在的精神或理性之上。黑格爾認為,“歷史的絕對精神已經在群眾身上有了自己的材料”,他把歷史看成精神的創造史。與此不同,馬克思主義最重視的是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性。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核心力量,是社會革命的主力軍,是社會發展的主導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風雨兼程、躬身力行,深入群眾訪貧問苦,堅持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緊緊依靠人民是我們黨的最大底氣。一是強調“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深厚基礎和最大底氣”。當代中國的發展和進步,最偉大的力量源于人民,緊緊依靠人民是中國發展進步的制勝法寶。回望歷史,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都是依靠人民取得的,都是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創造的結果。二是提出“依靠人民創造新的歷史偉業”。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由弱變強,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奇跡,正是因為依靠了人民。面向未來,我們謀劃發展,最了解實際情況的,是人民群眾;我們推動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眾。所以,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緊緊依靠人民治國理政、管理社會”,“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匯聚蘊藏在人民中的無窮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斷創造新的歷史偉業”。“緊緊依靠人民”是新時代黨治國理政的最大底氣,彰顯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人心中的最高位置和最重分量,體現著我們黨“以百姓為中心”的價值追求。

第三,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創新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目的論”,回答了“不斷造福人民”是新時代黨治國理政的根本目標。唯物史觀認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人作為“類存在”,具有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每個時代的政黨,都應該為人的美好生活而奮斗。具體來說,“中國共產黨堅持執政為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特別是在治國理政實踐中,我們黨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把為老百姓辦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政績的最高標準,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一是強調“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治國有常,利民為本。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不斷造福人民”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目標和歸宿,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深刻昭示。二是強調“與群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我們黨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人民謀利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但我們黨始終保持著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努力為人民創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過于為人民幸福而奮斗”。

第四,提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創新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價值論”,深刻回答了“讓人民滿意”是新時代黨治國理政的根本標準。唯物史觀“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唯物史觀確立了人的實踐活動的優先性,賦予了人的實踐檢驗客觀對象的真理性標準。“如果把實踐標準作為認識論的基礎,那么我們就必然得出唯物主義”。具體來說,人民群眾的實踐是思想理論之活水源頭,也是評判歷史活動的最高標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強調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創新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價值論”。一是提出“人民是決定我們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把人民作為閱卷人歸根到底在于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在于問計于民、問政于民,必須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堅信“‘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二是提出“讓群眾滿意是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領導中國號巨輪前行的過程中,標定了人民價值的新定位,強調評判中國改革發展得失成敗的根本標準是人民群眾,強調“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為了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動力。”三是運用黨的群眾路線,號召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強調把群眾創造的經驗總結并上升為治國理政的戰略策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也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實踐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開展調查研究工作,強調要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規避脫離群眾;要求黨員干部崇尚實干作風,力戒空談;倡導黨員干部向人民學習,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通過“接地氣”,最終“通下情”,通過“身入”,最終達到“心至”。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緊緊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載入史冊的答卷,生動詮釋了“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

二、“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創新了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確立了獨立自主的歷史主動精神

人生存于物質世界,總會形成對客觀世界的主體性認識。從本源的意義上講,“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這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同時重視精神的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高度重視意識的作用、精神的力量,創造性提出“堅持自信自立”,以歷史主動精神推動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和其他體制機制創新,謀劃具體工作,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第一,運用世界統一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明確當代中國新的歷史方位,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事業。物質統一性原理蘊含的最重要方法論就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遵循世界統一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而不是從主觀愿望出發”。毛澤東認為,“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須先有人根據客觀事實,引出思想、道理、意見,提出計劃、方針、政策、戰略、戰術,方能做得好。”注重事實,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物質統一性原理,以獨立自主的精神開拓前進的道路,以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進一步豐富了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一是從當代中國客觀實際出發研判“歷史方位”,創造性地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概括。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辯證唯物主義最基本、最核心的觀點。遵循這一原理,堅持“實事求是,就要深入實際了解事物的本來面貌。……在實踐中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運用這一原理,明確了當代中國新的歷史方位,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個重大政治論斷,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一個靜態、一成不變、停滯不前的階段”,而“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日益接近質的飛躍的量的積累和發展變化的過程”。這些重要論述標定了我們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事業的客觀基點。二是從客觀實際出發研判“世界大局”,創造性提出“兩個大局”重要論斷。堅持從實際出發,既要看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沒有變,也要準確把握國際國內環境新變化。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從變化了的客觀實際出發,作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論斷,為全面謀劃和推進內政外交工作提供了“時代坐標”。三是辯證分析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創造性提出“三個新”重要論斷。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要求使主觀世界更好符合客觀實際,按照實際決定工作方針。圍繞這一點,黨中央立足新發展階段,提出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使主觀認識更好地契合了客觀實際。

第二,運用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辯證法,系統概括了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堅持弘揚歷史主動精神凝聚團結奮斗的精神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意識“并非一開始就是‘純粹的’意識。‘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質的‘糾纏’”。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不僅強調物質決定意識,而且還強調意識對物質的能動的反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對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弘揚和建構,提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強調在新征程上不斷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始終掌握新征程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一是高度重視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提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重要論斷。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就是精神的能動性,就是信仰信念的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強調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強調要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堅定“四個自信”,這就是意識對物質反作用的創新性發展。二是高度重視物質與精神的辯證法,強調“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歷史主動精神”深刻體現了“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辯證法”,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發展大勢,自覺擔負歷史使命,以獨立自主的探索精神、自信自強的姿態把黨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的精神品質。

第三,運用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辯證關系原理,激發全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強調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正確認識和把握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還需要處理好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關系。“人是有思想的存在物”,人立身于世界,具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信和自立就是人基于對客觀真理的準確認識和客觀實際的準確研判而形成的發自內心的認同、信仰和行為。馬克思指出:“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人的自信和自立是基于對客觀真理的科學性的理性認同和信仰,這種自信需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獨立自主的精神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自信自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世界觀和方法論充分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活的靈魂。這一世界觀和方法論充分說明,信心就是力量,自信方能自強。自信自立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要精神氣質。堅持自信自立,突出強調和體現的就是要把尊重客觀規律和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貫通起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堅定“四個自信”,堅持走自立自強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在當代中國,堅持自信自立,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堅持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既不能刻舟求劍、封閉僵化、一勞永逸,也不能照抄照搬、趨同依附、食洋不化,而是要堅持獨立自主,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必須堅持守正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明確了以“兩個結合”推動理論創新

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形態)歸結起來無非就是認識世界(認識活動)和改造世界(實踐活動),這兩種活動,歸根到底是在“實踐”與“認識”的交互中完成的,也是在“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中實現躍升的。列寧指出:“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和認識論認為,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人總是在實踐中認識和把握對象世界,也總是在實踐中完成對主體和客體的改造,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和動力。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運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創造性提出“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在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的互動中不斷回答重大課題,創新發展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

第一,運用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創造性提出“兩個結合”,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源泉和動力,也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推動正確的實踐,錯誤的認識導致錯誤的實踐。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從我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出發,充分認識“箭”和“靶”的關系、“的”與“矢”的關系,形象地提出“有的放矢”的比喻,即“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實際,怎樣互相聯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有的放矢’。”毛澤東充分認識到創新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最重要的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結合起來,實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用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原理,原創性提出“兩個結合”,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為新時代新征程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一是強調以“兩個結合”鞏固“魂脈”和“根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理論創新必須講新話,但不能丟了老祖宗,數典忘祖就等于割斷了魂脈和根脈,最終會犯失去魂脈和根脈的顛覆性錯誤。”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也是堅持守正創新的前提。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二是突出強調“‘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個結合”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第二個結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發展提供“源頭活水”,讓中國人民堅定文化自信,擁有獨特的精神世界,讓中華民族以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是“兩個結合”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兩個結合”深刻體現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歷史觀、文明觀、階級觀、辯證法等思想資源,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智慧、家國情懷和有益訓示,二者的“結合”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使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深深扎根于中華歷史文化土壤和群眾基礎之中,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運用真理與價值的辯證關系原理,提出“堅守正道、追求真理”重要論斷,深刻回答了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辯證關系。列寧指出:“當一個唯物主義者,就要承認感官給我們揭示的客觀真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僅是為了把握規律和掌握真理,更是為了追求意義、創造價值。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運用真理與價值的辯證關系原理,創造性提出“堅守正道、追求真理”,為推進黨和人民事業提供了科學的立場觀點方法。一是提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一個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篤行真理的過程”,因此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就是守正創新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堅守正道、修正錯誤、追求真理,立足我國國情,放眼觀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二是提出“三個不動搖”,強調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質言之,守正創新相輔相成,深刻揭示了“變”與“不變”、繼承與發展、原則性與創造性的辯證統一。堅持守正創新,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始終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第三,堅持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統一,強調“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守正創新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內蘊的重要方法論,也是無產階級政黨推動理論創新的重要原則。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遵循守正與創新的辯證法,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一是堅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正”,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堅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正”,強調“馬克思主義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參天大樹之根本,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不斷奮進的萬里長河之泉源。”既沒有丟掉“老祖宗”,又創造性地“講新話”,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了馬克思主義的當代華章。二是堅守無產階級政黨建設之“正”,開創百年大黨自我革命的新境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守正創新,從制定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開局破題,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提出和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在實踐中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開辟了百年大黨自身建設的新局面,使“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三是堅守科學社會主義之“正”,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局面。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創造性地把科學社會主義置于中國具體實踐,強調“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領導核心、目標任務、發展理念、發展階段、戰略安排、發展條件、發展動力、國家理論、制度建設、文化自信、大國外交、歷史主動等重大論斷,書寫了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版本,對科學社會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

四、“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創新了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明確了“四個之問”的時代之解

列寧指出:“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對立統一或矛盾構成事物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沒有矛盾就沒有發展和進步,矛盾在現實中的體現即“問題”。“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因為“問題是時代的格言”,“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解答問題就是化解矛盾。在唯物辯證法中,對立統一規律為人們提供了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這一方法是引導人們認識和化解問題、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創造性提出“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致力于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提出了“四個之問”的新時代之解,深刻回答了“想什么”和“干什么”的重大問題。

第一,運用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原理,提出以強烈的問題意識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馬克思指出:“兩個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范疇,就是辯證運動。”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這要求我們始終保持強烈的問題意識,善于承認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書寫了唯物辯證法的新篇章。一是創造性提出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突出工作重點,科學回答重大時代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于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要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以“問題”為牽引解答發展關鍵期的矛盾和改革攻堅期的矛盾。這些矛盾錯綜復雜,既有過去長期積累而成的矛盾,也有隨著形勢變化出現的新矛盾;既有精準脫貧中的矛盾,也有污染防治中的矛盾;既有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問題,也有老百姓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和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等等。二是提出敢于動真碰硬,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問題是創新的起點和動力源。堅持問題導向,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方法,是辯證唯物主義矛盾觀點和矛盾分析方法的時代表達和時代升華。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要致力于解決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中遇到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面臨的“急難愁盼問題”和“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等,不斷提出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同時,“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

第二,運用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創造性提出以“扭住關鍵”“突出重點”“分清主流”等解決矛盾的新思路新方法。毛澤東指出:“無論什么矛盾,矛盾的諸方面,其發展是不平衡的。”矛盾具有不平衡性,即在復雜事物中,矛盾具有主次之分,在單個矛盾體中,矛盾又具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區別,這要求我們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面對矛盾、解決矛盾,還要注意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全面分析我國面臨的復雜形勢和繁重任務,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科學判斷,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矛盾分析方法。一是創造性提出扭住關鍵和優先解決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的工作思路。比如,強調“經濟體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強調“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提出“法治政府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確立“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提出“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問題突出,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就是改革的重點”,等等。二是創造性提出“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工作方法,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強調“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指出既要注重總體謀劃,又要注重牽住“牛鼻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運用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提出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的工作方法;強調抓重點、解難點、把握著力點的工作思路;強調既要瞄準頂層設計,又要抓好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提出既要以目標為“著眼點”,又要以過程為“著力點”。這些重大論斷,既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深刻體現了堅持問題導向的重要方法論。

第三,運用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原理,創造性提出以創新思維破解深層次問題和化解矛盾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系”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原理,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堅持創新思維,既堅持從“認識個別”上升到“認識一般”,也堅持從“認識一般”回到“認識個別”,在求新求變中創造性解答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解答問題、破解矛盾,必須樹立創新思維,提高突破常規思維的能力。一是強調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當前,我國社會各種利益關系十分復雜,這要求我們運用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原理,善于處理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作出最為有利的戰略抉擇。二是強調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這需要在工作中不墨守成規,敢于破除迷信,善于因地制宜,不斷知難而進。“只有努力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實現自身跨越,才能不斷給黨和人民事業注入生機活力”。三是強調在深入調查研究中增強解決問題的過硬本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調查研究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運用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原理,不能“刻舟求劍”“閉門造車”,而要善于“解剖麻雀”“望聞問切”,弄清問題的實質,找到問題的癥結,做到因勢利導、因時因地制宜。

五、“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創新了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明確了以系統思維謀劃各項事業

人類世界和人的思維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和發展的辯證圖景,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整體,“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用唯物辯證法,特別是運用事物普遍聯系的原理,創造性提出了“系統觀念”“系統思維”等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對唯物辯證法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第一,運用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提出堅持系統觀念、運用系統思維系統謀劃和統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不斷根據實踐新發展作出新布局,提出新方略,指出“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全面協調推進各項建設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一是把改革發展放在普遍聯系的系統中考察,突出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在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推進改革發展、調整利益關系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只有堅持系統觀念,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順利推進事業發展。二是著眼于“兩個大局”,強調從整體出發,樹立“一盤棋”思想,形成發展的整體合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經濟社會發展看作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工程,在推動發展中著眼大局、統籌全局,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堅持和運用系統觀念,突出經濟社會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使改革發展各項舉措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三是依照新發展理念的整體性和關聯性進行系統設計,做到相互促進、齊頭并進。新時代新征程上,黨中央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堅持系統觀念、運用系統思維的光輝典范。此外,黨中央從現實細微處洞察事物發展變化,準確把握前進道路上的機遇和挑戰,以系統觀念和科學的戰略預見未來、引領未來,從歷史長周期中全面系統設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安排。

第二,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創造性提出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揭示了事物聯系和發展的基本環節,蘊含著重要的方法論啟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運用這些基本范疇,汲取唯物辯證法的哲學智慧,創造性提出了以辯證思維、戰略思維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論斷,豐富發展了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原則。一是豐富發展了唯物辯證法的“五大基本范疇”。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唯物辯證法蘊含五大基本范疇,這是事物發展的基本環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于通過歷史看現實、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在實際工作中把握現象和本質、形式和內容、原因和結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現實、內因和外因、共性和個性的關系,擴充了唯物辯證法基本范疇的基本內涵。二是豐富發展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思維方法。唯物辯證法蘊含著聯系觀、發展觀、辯證否定觀以及矛盾分析法等方法論原則。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等重要的方法論,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原則遵循。

第三,運用系統優化的思維方法,創造性提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系統優化的方法,即把握好事物的結構與層次、內部與外部、方式與次序、當前與長遠等關系,從整體上把握諸要素,獲得“最優解”。習近平總書記創新發展了這一方法論,提出“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指出“只有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強調“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指出“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改革”,強調“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提供科學思想方法”,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強調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一系列重大關系,指出“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這些重要論述是對系統優化的重大創新,貫穿了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輝。

六、“必須堅持胸懷天下”創新了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明確了為世界謀大同的中國方案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交往的擴展,人類將打破地域性的共同體的限制,“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人類走向世界歷史是各個民族、各個國家通過普遍化的交往形式,打破原有的孤立隔絕的狀態,融入世界性市場,最終走向相互依存、命運與共的共同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堅持胸懷天下”,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了中國貢獻,在21世紀書寫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歷史觀和天下觀的新論題。

第一,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創造性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理念,從世界歷史高度為人類現實與未來提供中國方案。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總是按照自己的規律向前發展,人類社會將從各民族的歷史走向世界歷史,這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馬克思指出,大工業“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今天,人類已經處在世界歷史的場域中,“全面的生產”已經代替了“孤立的生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秉持兼濟天下的情懷,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也為全人類作貢獻、求進步、謀大同,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理念。這是我們黨站在人類道義和世界歷史的高度思考人類共同的未來、解答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構建人類更美好的明天所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也把為全人類作貢獻作為重要使命。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更寬廣的世界眼光、更宏大的戰略抱負,胸懷祖國,兼濟天下,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黨提出的這一重大理念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堅持胸懷天下的情懷,以及同各國人民一道建設“大同世界”的決心和擔當;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初心使命,“符合中華民族歷來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國人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占據了國際道義制高點”。

第二,運用馬克思主義國際主義原則,提出“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這一重大使命,標定了中國共產黨秉持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國際情懷。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堅持國際主義原則的無產階級政黨,也是一個使命型和責任型相統一的政黨。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與此完全一致,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始終肩負著實現民族獨立與解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始終堅持著無產階級政黨的國際主義原則,把為人類進步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和責任。特別是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釋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創造性提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強調“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指出“一百年來,黨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以自強不息的奮斗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可見,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也是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對無產階級政黨初心使命的書寫深刻表明,我們黨始終堅持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為世界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運用唯物史觀內蘊的文明觀,創造性提出“全人類共同價值”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等重大論題,為共同繪就人類文明美好畫卷貢獻了中國智慧。文化和文明都源于人的實踐活動,是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精神成果的“統合”,正所謂“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創造性運用唯物史觀內蘊的文明觀,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文明理論。一是提出“全人類共同價值”,指出“各國人民都追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強調“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國就能夠和睦相處、合作共贏,攜手創造世界的美好未來”,強調“歷史上,多元文明相互遇見、彼此成就,共同推動了人類社會大發展、大繁榮,書寫了美美與共、交流互鑒的燦爛篇章”;創造性提出“全球文明倡議”,指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事實上,任何一種文明都有自己的創造主體。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二是提出“人類文明新形態”,強調“我們黨領導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它為全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現代化模式,是對西方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超越,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全新選擇,強調“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與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鑒,必將極大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強調“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重大原創性論題,深刻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胸懷天下的世界眼光和國際情懷,深刻表明中國共產黨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為構建全球治理的“最大公約數”,為人類探索美好社會制度、走向大同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范本。

總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基礎,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內蘊的群眾觀、實踐觀、辯證的否定觀、矛盾觀、聯系觀、世界歷史觀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創新性發展。“六個必須堅持”創造性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群眾觀、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觀,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作出了原創性貢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中國的問題,提出解決人類問題的中國方案,要堅持中國人的世界觀、方法論。”實際上,“六個必須堅持”就是中國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既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賦予了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內涵。質言之,“六個必須堅持”標定了開創歷史偉業的人民立場,確立了獨立自主的歷史主動精神,明確了以“兩個結合”推進理論創新,明確了“四個之問”的新時代之解,明確了以系統思維謀劃各項事業,明確了為世界謀大同的中國方案,系統回答了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堅定信仰”“開辟新境”“正視問題”“統籌謀劃”和“胸懷天下”的立場觀點方法,是指引我們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望遠鏡”“顯微鏡”和“探照燈”,是全面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蘊含道理學理哲理的“金鑰匙”,是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的“定盤星”和“指南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