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實踐孕育偉大思想,偉大思想引領偉大事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中央宣傳部組織編寫《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全書系統闡釋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全面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文化領域的原創性貢獻,無疑是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權威輔助讀物。
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舉旗幟才能明方向,守正道方可開新局。第一章和第十四章聚焦習近平文化思想本身。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突出的理論創新性、實踐引導性和問題針對性,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習近平文化思想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大課題。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時代精華,也是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的思想指導、目標引領和根本指針,包含“兩個鞏固”“九個堅持”“十四個強調”“七個著力”等重要內容。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堅持“兩個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是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科學體系。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凝聚強大精神力量。黨的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必須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更加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原原本本、深入系統學,結合實際、聚焦重點學,觸類旁通、融會貫通學,更加自覺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解決實際問題,不斷提高把握文化發展規律、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的能力和水平,切實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要不斷深化認識,全面理解把握,把《綱要》納入學習計劃。抓好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做好黨員培訓學習工作,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不斷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引向深處。
彰明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實踐導向
通向真理的道路離不開攀登思想的高峰。第二章到第五章聚焦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核心命題。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著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關鍵要明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領導力量、本質要求、方法路徑以及使命擔當。
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是堅持黨的領導在宣傳思想文化領域的具體體現,是黨的政治建設的內在要求。要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始終牢記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黨管互聯網,不斷深化文化建設規律性認識,堅持不懈推進文化事業發展。
國家強盛、民族復興需要物質文明的積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華。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既需要以物質為基礎,也離不開用精神作引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硬,回應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不斷順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持續深化城鄉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兩個結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作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成果,習近平文化思想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新時代新征程,要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必須堅守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使之煥發出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光彩。
以新時代文化實踐為坐標擔負新的文化使命。文化使命有著鮮明的現實與未來指向,不是主觀臆造或單純的邏輯推演,而是生成于我們黨文化建設的生動實踐。傳統中有我們的精神基因,文化中有民族的志氣底蘊。基于歷史變革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善作善成。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文化道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秉持開放包容,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回應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大課題
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第六章至第九章聚焦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現實訴求。以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關鍵在于自覺運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解決實際問題,加快推進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
正本清源,堅定文化自信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文化自信自強起來,才能徹底避免“跟人腳跡,學人言語”問題。要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站穩中國立場,以中國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讓精神上站得住、立得穩,以獨立自主的歷史性實踐開辟廣闊的文化空間。
強基固本,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必須加強思想教育和道德教化,堅持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抓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統合文化基因、理論引導、行為養成、空間教化、制度保障等渠道,多維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模式。讓當代中國的價值公約數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凝心鑄魂,籽籽相擁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族人民都要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牢記心間、融入血液,共守祖國疆土、共建美好家園,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越開越絢爛。”感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氣度神韻,必須加強民族團結,基礎在于搞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心相通、情相融,志相同、力相聚,攜手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時代新歌。
成風化人,牢牢把握信息化條件下的輿論主導權。能不能適應和引領互聯網發展,成為決定大國興衰的一個關鍵。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也應該成為我們黨凝聚共識的新空間。必須肩負起做好輿論工作、營造良好輿論環境的職責使命。要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引導各種媒介資源匯聚線上合力,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要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向“融”而進,和“合”彌新,用受眾喜歡的方式打開內容創新的廣闊空間。
綻放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現實圖景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第十章至第十三章聚焦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理論張力。習近平文化思想極富理論的說服力和感召力,架構起“人民—民族—國家—文明”的文化通路。繪就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體現了我們黨領導和推動文化建設的鮮明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的集合,每個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都有內心的沖突和憂傷。”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實現全體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要尊重人的尊嚴、價值、利益和情感。堅持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始終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著眼于人、落腳于人。宏觀制度構建與落細落小落實相輔相成,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不斷增強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歷經歲月淘洗,文化瑰寶沒有高置于櫥窗,而是在傳承創新中煥新出彩,展現出蓬勃生命力。必須秉持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讓中華文脈綿延賡續、文明薪火代代相傳。以“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在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古今輝映、氣勢恢宏的文化長卷徐徐展開。
展現可親、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偉大的時代孕育偉大的故事,精彩的中國需要精彩的講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立足中國大地,展現中國變革,體會中國精神。要以更為深邃的視野、更為博大的胸懷、更為自信的態度講清楚中國是什么樣的文明和什么樣的國家,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把“我們的故事”變成“世界的故事”,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實現與世界的“共情共振”。
共建美美與共的文明百花園。一朵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百花齊放才能讓世界春色滿園。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要為不同文明相遇相知構建方式路徑,努力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出全球文明倡議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中華文明同世界上多姿多彩的不同文明相互成就,共同開辟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