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原則,并系統部署了“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重大任務,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路徑。要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必須始終堅持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于人、落腳于人,最大限度激發人民群眾文化創造活力,促進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不斷增強的精神力量、不斷繁榮的文化創造,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
堅持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為了人民
為了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意義。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必須始終堅持改革為了人民,聚焦人民精神需要,回應人民文化關切,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永葆改革初心,肩負起改革的歷史重任。
聚焦美好生活需要。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穩步推進,人民物質生活日益豐盈,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應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推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有效提升文化產品質量。進一步聚焦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質,完善文化發展政策,健全文化發展體制機制,夯實保障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制度根基。順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要求,把握科技變革新機遇,積極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實現文化發展數字化轉型和信息化升級,適應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新變化,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回應人民文化關切。改革要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文化關乎人民切身利益和發展權益,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必須進一步健全文化權益保障制度,積極回應人民呼聲和期待,切實維護人民文化權益。新時代以來,我們以改革為破除制約文化發展的諸多難題和障礙注入強勁動力,但人民群眾普遍關切的一些突出問題仍然存在,如錯誤思潮不時泛起、網絡文化良莠不齊、腐朽文化仍未根除等。在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過程中,必須圍繞這些突出問題搞好調查研究,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在回應人民關切、解決發展問題中,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文化改革實際成效。
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激勵人民奮勇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推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縱深發展,必須引領人民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尤其要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領下,以文化凝聚人心,筑牢文化改革發展精神支柱。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需要很多力量來推動,核心價值觀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精神支撐。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必須完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機制,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通過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人民提供豐潤的道德滋養,在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中提高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
堅持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依靠人民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改革是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必須依靠人民,加強人才建設,支持人民參與,匯集社會合力,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不斷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深入發展。
加強文化領域人才隊伍建設,激發人民創新活力。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決定》指出必須“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銳意創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隊伍”。推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深入發展,必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培養文化領域德才兼備的領軍人物和專業人才。比如,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需要加強智庫建設,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打造文藝精品,離不開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需要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等等。除了發掘與培養人才,還需通過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造良好人才發展環境,營造優質文化創作生態,鼓勵支持各類文化人才扎根生活、立足實踐。同時,還應注重完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形成文化人才不斷涌現的新局面。
拓寬人民參與文化建設渠道,發揚人民主動精神。人民的支持和參與,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新中國成立以來,掌握自己命運的中國人民通過各種途徑參與管理文化事務。進入新時代,全過程人民民主深入發展,人民享有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民主權利。保障人民廣泛參與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維護人民文化權益的內在要求。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必須充分保障人民參與改革全過程,在充分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中不斷夯實推動改革發展的群眾基礎。首先,健全民意征集制度,積極引導人民合理表達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訴求,暢通人民表達意見的渠道,確保改革措施貼近人民生活、符合人民期待。其次,完善參與機制,引導人民有序參與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進程,鼓勵人民積極投身文明創建活動,主動參加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熱心參與國際人文交流,推動改革措施落地生根。此外,還要發揮人民監督力量,依靠人民監督改革進程,尤其是針對文娛綜合治理、文化遺產保護、網絡內容建設等方面監管工作,確保改革平穩推進。
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改革,匯聚文化發展合力。建設文化強國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既涉及各級黨委和行政部門,又涵蓋國有企業、文藝院團、新聞媒體等眾多社會主體。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方向闊步前行,必須統籌多元主體,錨定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形成協同效應,發揮合力作用。一方面,要完善文化建設領導管理體制機制。通過改革完善文化領域組織機構和決策機制,明確各級黨委擔負的文化建設責任,加強文化管理干部隊伍建設,不斷提升黨對文化建設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另一方面,要加強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建設。通過設立多元參與平臺,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鼓勵并規范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促進文化治理多元化和民主化,凝聚起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強大合力。
堅持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改革成果由人民創造,也應由人民共享。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必須不斷提升文化產品質量,豐富人民文化生活體驗,推動改革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促進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不斷提升文化產品質量。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因此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良好的文化服務、優質的文化供給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豐富精神食糧。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要緊密結合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分類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深化內部改革,不斷提升管理效能,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此外,隨著文化產品的日漸豐盈,人民對文藝作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要求日益提升,對文藝精品的期待愈發強烈,必須通過改革,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讓符合時代需求、反映人民心聲的文藝精品競相涌現,引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
豐富人民文化生活體驗。如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旅游已經成為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要不斷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動文化和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讓人民群眾在享受美好自然風光的同時,領略中華文明博大精深、陶冶心靈之美。同時,健康更加成為新時代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要通過改革,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體育服務,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元化、更高品質的健身選擇,以滿足人民群眾健康生活新期待。
推動文化成果惠及全民。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解決好這一問題,要強調改革發展的均衡性,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意味著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每一步進展、每一項成就,都應當轉化為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精神文化福祉。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必須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建設,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有效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面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不夠“解渴”、優質文化資源配置錯位的難題,要在深化改革中建立健全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打通基層優質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確保改革紅利能夠公平、公正地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面向新征程,必須高舉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旗幟,堅定不移遵循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指引,將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貫穿文化改革發展的各領域全過程,開創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新局面,為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凝聚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