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中國共產黨以刀刃向內的勇氣推進作風建設,其成效不僅體現在違紀問題的嚴查嚴治,更體現在政治生態與國家治理效能的重塑,黨風政風為之一新,社會風氣欣欣向榮。
當前“四風”問題呈現出隱形變異、風腐交織等新特征,紀檢監察機關必須創新監督手段,運用大數據篩查、交叉互查等方式深挖隱蔽問題。作風建設具有頑固性反復性,必須以“馬不離鞍、韁不松手”的韌勁,對頂風違紀者露頭就打。
黨的作風正,人民心氣順,黨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我們的事業就會蓬勃發展。黨中央決定,自2025年全國兩會后至7月在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自2012年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將中央八項規定作為重要切入點,以釘釘子精神持續推進作風建設?;仡欀醒氚隧椧幎ㄊ嗄甑膶嵤v程,這一作風建設的“金色名片”以雷霆萬鈞之勢正風肅紀,推動黨風政風煥然一新,錘煉共產黨人的精神面貌,鍛造了百年大黨的新風骨。
鐵規破積弊 中央八項規定的歷史邏輯與理論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面對黨內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突出問題,面對人民群眾對黨風廉政建設的強烈期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將作風建設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突破口,中央八項規定應運而生,成為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的“第一刀”。
從歷史維度審視,中央八項規定的出臺是黨對百年作風建設傳統的繼承發展。從延安整風運動確立“三大優良作風”,到改革開放初期制定《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從“兩個務必”到“三個務必”,黨的作風建設始終遵循“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相結合”的歷史邏輯。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以600余字的簡潔篇幅確立中央八項規定,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局”,不喊空洞口號,直面黨的作風建設現實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規定就是規定,不加‘試行’兩字,就是要表明一個堅決的態度。”這種剛性約束打破了“運動式治理”的窠臼,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一條通過制度創新破解歷史周期率的新路徑。
從理論內涵分析,中央八項規定的出臺是由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性質宗旨和使命任務決定的。恩格斯在為《法蘭西內戰》所寫的導言中強調,“無產階級政權必須防止公職人員從社會公仆變為社會主人”,這一論斷在中央八項規定的實踐中得到創造性發展,通過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體系,使全體黨員堅守為人民服務的底色。
中央八項規定以“鐵規”之姿破除作風積弊,關鍵在于把握了“三個統一”:一是堅持問題導向與系統施治的統一,從精文減會到規范出訪,從厲行節約到改進警衛,中央八項規定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形成了涵蓋工作、生活、學習全領域的制度閉環。二是堅持以上率下與層層傳導的統一。中央政治局同志調研考察輕車簡從、不搞迎送宴請的務實作風,帶動省、市、縣各級領導干部對標看齊,形成了“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的政治自覺。三是堅持制度約束與文化培育的統一。制度性約束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速度、力度、深度持續提升,典型案例的持續通報既強化了“不敢腐”的震懾,更培育了“不想腐”的土壤。中央八項規定的實施進程充分詮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群眾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轉化為執政實踐,使上層建筑主動適應經濟基礎發展,釋放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能。
清風鑄黨魂 中央八項規定實施下的作風變革與治理效能
自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中國共產黨以刀刃向內的勇氣推進作風建設,其成效不僅體現在違紀問題的嚴查嚴治,更體現在政治生態與國家治理效能的重塑,黨風政風為之一新,社會風氣欣欣向榮。中央八項規定以制度為根基、以監督為利劍、以民心為依歸,不僅重塑了黨員干部的精神風貌,更以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生動詮釋了“清風鑄黨魂”的深刻內涵。
中央八項規定的生命力,在于以具體制度約束權力運行。通過對限定會議規格、規范調研流程等具體化條款的設定,將抽象的政治紀律轉化為具象的行為指南,這些看似細微的改變實則撬動了根深蒂固的官場積弊。在黨中央的持續推進下,三次修訂《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將“四風”問題納入負面清單,建立“全周期管理”機制,形成教育提醒、監督檢查、問責整改的閉環鏈條,制度創新為作風建設注入了持久生命力。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22萬多起,批評教育和處理31萬多人,其中黨紀政務處分22萬余人。這組數字背后,是對“四風”問題露頭就打的持續高壓態勢。這種“制度籠子越扎越緊”的實踐,印證了作風建設從“治標”向“治本”的跨越,制度的剛性逐步轉化為干部心中的戒尺,推動“不敢腐”向“不想腐”升華。
治理效能的提升集中體現為政治生態的持續凈化與黨群關系的穩中向好。截至2025年,中央八項規定已實施逾12年,實施流程從遏制“車輪上的腐敗”到催生綠色出行文化,從破除“面子工程”到釋放基層創造力,從約束權力任性到重構公權倫理,其成效遠超作風建設本身。實踐表明,群眾既是治理效果的最終評判者,也是治理智慧的源頭活水,他們的日常訴求往往折射出制度運行的盲區,而基層實踐中積累的“土辦法”則蘊含著破解形式主義的關鍵密碼。若是基層干部從“牢騷話”找問題根源、在“家常話”中學解決方法,政策制定便更接“地氣”;若是將“急難愁盼”化為行動清單、“群眾滿意”成為衡量標尺,作風建設便升華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中央八項規定的實施成效,充分印證了毛澤東同志關于“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的著名論斷。干部從酒桌回歸書桌,從應付檢查轉向謀劃發展,便有更多精力投入脫貧攻堅、民生改善;公款消費的虛火消退,厲行節約便催生出健康的市場生態,推動餐飲、禮品行業回歸理性。這場作風革命通過制度創新實現“黨的自我革命”與“人民監督”的有機統一,在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的同時,通過制度化、規范化的自我約束機制實現治理體系的動態優化,以持續性的自我革新保持政治系統的生機活力。這生動詮釋著“清風鑄黨魂”的內涵,即以紀律的清風滌蕩權力的塵埃,將制度的理性與信仰的溫度共同熔鑄為新時代共產黨人的精神品格,從而提升人民心中對黨的政治認同,為民族復興偉業注入不竭的治理動能。
鐵紀護征程 以作風建設“金色名片”鍛造百年大黨新風骨
“制定實施中央八項規定,是我們黨在新時代的徙木立信之舉,必須常抓不懈、久久為功,十年不夠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夠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風成俗,以優良黨風引領社風民風?!痹诙畬弥醒爰o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話充分彰顯了黨在作風建設上的決心。當前“四風”問題呈現隱形變異新特征,有通過電子紅包、物流快遞實現“隔空送禮”,有借“紅色教育”之名行公款旅游之實,有以“數字賦能”包裝“指尖形式主義”,作風建設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當前正在全黨開展的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正是要以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推動作風建設化風成俗,從而以好的作風樹立形象、贏得民心。
一方面,要以精準監督破解作風頑疾新變種。當前“四風”問題呈現出隱形變異、風腐交織等新特征,紀檢監察機關必須創新監督手段,運用大數據篩查、交叉互查等方式深挖隱蔽問題。作風建設具有頑固性反復性,必須以“馬不離鞍、韁不松手”的韌勁,對頂風違紀者露頭就打。另一方面,要構建標本兼治的制度體系。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深度融入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需要建立“三不腐”協同機制。更深層次上,要用文化滋養厚植作風根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形成的“三大作風”,是新時代作風建設的源頭活水。借助黨史學習教育的深化,引導黨員干部從延安整風運動中汲取智慧,把“三嚴三實”要求轉化為行動自覺。要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價值追求內化為精神基因,外化為“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務實作風。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中國共產黨正以“金色名片”重塑現代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精神風骨。面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我們要以“永遠在路上”的清醒堅定,持續擦亮作風建設這張名片,既要保持“一個節點一個節點堅守”的戰略定力,又要發揚“釘釘子精神”解決深層次問題,以優良作風凝聚14億多人民的磅礴偉力,共同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