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牢牢掌握“兩個主動權”,是關系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們要以辯證思維看待新機遇新挑戰,善于轉危為機,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著眼新形勢新要求 謀劃創新發展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連續第四年保持上升勢頭,排名第13位,但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發展還面臨重大科技瓶頸,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更加凸顯加快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緊迫性。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只有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方能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要創新發展,必須突出重點區域和重點工程。東部發達地區要發揮實力雄厚、技術先進的優勢,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集成電路、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產業,以及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和遠程診療等新業態方面下大功夫,加大5G、數據中心等新基建項目建設,搶占創新制高點。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增強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與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經濟轉型還有許多需要解決的瓶頸問題。例如,如何突破傳統發展的路徑,如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如何解決人才外流問題,如何處理好發展經濟與節能減排和環保的關系,等等。在當前復雜多變形勢下,需要樹立信心,迎頭趕上,找準癥結、找到突破口,擴大內需,更好地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發揮能源資源富集、綠色農產品供給和軍工等產業的優勢,圍繞更好地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產業安全、生態安全來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克服地廣人稀、生產要素分散的劣勢,構建多中心帶動、多層級聯動、多節點互動的新型城鎮化格局,縮小與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解決好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要積極開展東西部地區區域合作,鼓勵東部發達地區企業發揮實力雄厚和技術先進的優勢,與中西部地區土地、能源、政策等優勢相結合,帶動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合作共贏。
把握好創新發展主動權,既要干在當下,又要謀劃長遠。“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謀劃好“十四五”時期發展十分重要。要立足當今世界正經歷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在發生的深刻復雜變化,圍繞“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深入研判、深入調查、問計于民、精心謀劃,搞好頂層和前瞻性設計,構建好本地區創新發展的“四梁八柱”,推動經濟社會向高質量發展層次躍進。
提升實體經濟質量 推動創新發展
在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城市之一——安徽蚌埠,圍繞5G產業,40多家上下游企業形成集群式發展,從5G基礎材料、通信終端配套到場景應用的產業生態已初步形成。搶占5G風口機遇,當地企業加快協同創新步伐。
今年剛將總部搬到蚌埠高新區的大富科技公司,于10年前并購了7家歐美老牌濾波器企業,繼而通過自主創新,突破了CNC機床等濾波器關鍵制造設備瓶頸,使得制造過程不再被國外“卡脖子”,目前濾波器實際產能達到150萬件。
新發展格局下,蚌埠市出臺20多條扶持政策推動科研攻關,支持產業協同創新。中電科41所、大富科技公司、凱盛科技等一批企業快速成長為細分行業“龍頭”。
面對今年以來外部環境的不利影響,越來越多的企業負責人認為,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從容應對風險變幻。
推動實體經濟深入發展,就要敢于面對“老大難”問題和新形勢新挑戰,既要有超前的眼光,又要有實干的勁頭,把企業愿景、群眾智慧和實踐經驗融入新的創新發展戰略。要主動作為,引導傳統產業和高耗低效實體經濟,盡快走出去開闊視野,與發達地區和高端企業搞好區域協作,發揮政策、土地、能源、人力、物流等優勢,推動企業生產結構性升級改造,打造一流品牌。在抓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積極引進新興產業安家落戶,千方百計把市場主體保護好,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積蓄基本力量。
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逐步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實體經濟實現創新發展的核心在人才,人才就是最大的生產力。企業要牢固確立人才引領創新發展的戰略地位,要有搶占人才的先機意識,善于發現人才、聚集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在創新發展中占據優勢。要樹立正確的人才使用導向,把政治標準作為第一標準,創建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和讓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給人才以廣闊的施展才華舞臺。要創造留住人才的良好環境,加強人才投入,優化人才政策,不搞“雷聲大雨點小”“雨過地皮濕”,主動靠前,解除人才的后顧之憂。
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助力創新發展
從1980年到2020年,40年間,深圳一直是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從淘金者到創客再到企業家,一代又一代到深圳的奮斗者敢闖敢試、埋頭苦干,為我國企業家隊伍留下濃重的“深圳印記”。
在深圳,90%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是深圳的突出優勢。知名的深圳企業家群體,正形成努力奮斗、創新創業的“深商現象”,書寫“敢于冒險、崇尚創新、追求成功”的創新創業故事。
“在深圳,要比別人發展快,就要有好的點子、產品,就要做出別人做不出來的東西?!北葋喌霞瘓F董事長王傳福說,深圳企業家大多有憂患意識,這種意識不斷倒逼企業變革創新。
從去年開始,深圳市政府將每年11月1日設為“深圳企業家日”,以此更好弘揚企業家精神,引領更多社會主體創新創業,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
政府是市場規則的制定者,也是市場公平的維護者,要更多地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加油助力。政府有為,市場見效。良好的營商環境本身就是生產力。把握創新發展主動權,就要不斷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要推進簡政放權,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支持企業更好參與市場合作和競爭。當前,我們在改善宏觀調控政策、推動“放管服”改革、加強市場監管、優化服務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財政、貨幣、產業和區域發展等政策之間,缺乏協調甚至相互抵觸,簡政放權仍受制于利益阻力,“門好進、臉好看、事難辦”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
政府機關和黨員干部的服務意識,是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的關鍵。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簡化審批流程,讓企業辦事“最多跑一次”。對引進的投資企業,要全程搞好服務保障,實行工業用地“拿地即開工”“企業零跑腿”政策,變“企業到處找人”為“政府主動上門”,支持企業家心無旁騖、長遠打算,以恒心辦恒業,扎根市場,深耕市場,成為地區經濟創新發展的主力軍。
把握好創新發展主動權,還要目光向下,多幫助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廣大個體工商戶。在今年疫情影響下,受規模小、人員少、資金量不足等因素制約,許多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至今未能全面復工復產,有的直接關門停業。政府要積極幫助他們解決租金、稅費、社保、融資等方面難題,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幫助,讓他們盡快步入生產經營正軌,為國內經濟社會創新發展助力。
創新決勝未來,發展不能止步。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既要有歷史耐心,又要有只爭朝夕的緊迫感,積極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變,真抓實干、埋頭苦干,主動出擊,以變應變,把經濟社會創新發展推向更高的層次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