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是中國革命不可缺少的生力軍。長征路上,活躍著一群紅軍女戰士的身影。她們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與生命極限進行頑強抗爭,為長征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獨特貢獻。她們是中華民族的女英雄,是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士,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女兒。她們的長征,匯成了意氣風發的時代亮色,是用信仰、意志和情懷鑄就的不朽豐碑,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不得八塊錢”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被迫實施戰略轉移,開始長征。紅一方面軍參加長征的女干部有蔡暢、鄧穎超、康克清、劉英、賀子珍等30人;紅二方面軍有李貞、陳琮英、陳羅英等20多名女同志,分別擔任干部、機要員、炊事員等工作,分編在部隊各單位;紅四方面軍有婦女獨立師約2000多名女戰士,擔任領導職務的有張琴秋、林月琴等人;紅二十五軍有7人,均為部隊醫院護士。
艱苦卓絕的長征路上,紅軍戰士不但要面對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邊走邊戰,還要在物資極端匱乏的情況下,翻越高聳入云的雪山,跋涉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他們懷著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著嚴明的紀律和樂觀的革命精神,團結一致,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戰勝極端的艱險和困難。女紅軍雖然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但是她們不怕犧牲、勇于奮戰,同樣體現了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賀子珍說:“想到革命,想到人類最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那么面前的這點困難又算得了什么呢!”小腳女戰士王澤南用“三寸金蓮”征服了萬水千山,很多人都在她的感染下堅持了下來。她說:“世人都說長征難,但只要心中有信念,長征的險難也是可以忍受的。”
黨和紅軍是勞苦民眾的救星。很多女紅軍參軍前沒有正式姓名,沒有文化,更沒有社會地位,是革命給了她們自立自強自主的機會。她們由衷感到紅軍就是自己的家。紅一方面軍的李堅真很小時便被賣給人家做童養媳。參加紅軍后,在黨的教育下,她開始將內心對舊社會的不滿和對貧苦百姓尤其是婦女的同情,轉化成要讓窮人過上好日子、要為民眾謀幸福的思想和行動。紅軍中像李堅真這樣的女戰士很多,她們堅定不移跟黨走,再苦再難不動搖。
長征時紅軍有規定,對實在走不動的傷病員,部隊會給8塊大洋,將其留在當地老百姓家里休養。女紅軍就提出“不掉隊,不帶花(負傷),不當俘虜,不得八塊錢”的口號,她們堅決表示:當紅軍,走革命的路,就是死在路上也決不離開紅軍。
曾任康克清警衛員的女戰士羅坤,當時只有13歲。她帶著11個“紅小鬼”外出宣傳遲歸,回來時部隊已經北上。一路上,她們靠乞討、挖野菜過活,戰勝了疾病、饑餓,躲過了野獸、土匪,終于在3個多月后追上了隊伍。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由于艱苦的戰斗、嚴重的饑寒和傷病,女紅軍減員嚴重,很多人長眠在了雪山草地上,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為保大鍋而犧牲
紅軍女戰士除了面對各種艱難險阻,還要克服自身性別帶來的一系列特有困難,需要付出更多辛苦和犧牲。但她們表示:男紅軍能吃得消,我們也能吃得消,再大的困難我們也能克服!
生死存亡的戰斗、極為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嚴重的物資短缺,使這些正值青春年華的女紅軍幾乎忘記了自己的性別。她們都剪成短發甚至剃成光頭,扎著綁腿,穿著草鞋,背上斗笠,扛起長槍,和男紅軍一模一樣。
爬雪山、過草地,最考驗人的體力。一般每名女戰士負重18斤左右,并且要以很快的速度才能保證跟上隊伍,可以說她們每天都在與體能的極限作斗爭。炊事班的女戰士除了背著分配給她們的四五十斤東西外,有的還背著鐵鍋。鐵鍋可以煮飯、燒熱水,對戰士們來說太重要了。婦女工兵營的伙夫班長賈德福就這樣始終背著一口大鍋,過草地時,在敵人的一次飛機轟炸中,她把鍋壓在了身下,自己卻中彈犧牲了。紅四方面軍的婦女工兵營是一支堅強的運輸隊伍,數千名傷員,兵工廠、被服廠、造幣廠的機器和8萬人的吃穿用等物資,許多都是由女戰士轉運的。成百上千的女紅軍跟隨主力部隊運糧食、挑行李、抬擔架、背物資,她們風餐露宿、爬冰臥雪,拼盡全力完成任務。
漫漫長路上,女紅軍們基本不洗臉、不洗澡,更不能脫衣睡覺。房子、草垛、墻角、野外,什么地方都能躺下睡著。勞累、饑餓、寒冷、潮濕使她們中的很多人都患上了嚴重的婦科病甚至終身不能生育。有的女戰士得了干血癆,在沒有醫藥治療的條件下,失去了年輕的生命。
最難的,是長征路上生育孩子的母親們,每一次新生命的孕育誕生,都是對她們的生死考驗。懷有身孕的女戰士并沒有多少特殊待遇,不僅要和大家一樣負重行軍,就連分娩也冒著槍林彈雨的風險。由于缺乏最基本的營養和撫養條件,很多孩子出生不久便夭亡了;有的孩子托付給當地老鄉家寄養,卻再也沒能找回。為了革命的最終勝利,她們飽含著最深沉而又隱忍的大愛深情,她們是最無私的母親!
“女紅軍要走三萬五千里”
回憶長征路上的戰友們時,王定國說,“打仗時不是說女的留下男的打,而是大家一起打。”女紅軍在對敵作戰中的勇猛頑強得到了朱德的高度評價:“她們在奪取敵人的輜重與武器上,很能勝任。”
1934年秋,李堅真在湘贛交界處的一個山頭上,帶領紅軍女戰士同敵人展開激戰,她們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英勇戰斗,實現了安全突圍。四渡赤水戰役中,干部休養連與敵人的一個營遭遇,鄧穎超不顧病痛,率領女戰士們阻擊敵人,一直堅持到大部隊趕到。建制完整的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師是一支訓練有素、英勇善戰的“紅色娘子軍”,獨立師師長張琴秋領導隊伍單獨行動或配合主力部隊進行了大大小小數十次戰斗,能征善戰,誰也不敢小瞧這支娘子軍。女戰士姜秀英在行軍作戰中,腳受傷骨折,她從老百姓家中借來斧頭,將潰爛的腳趾砍掉,忍著劇痛跟著部隊前進。在槍林彈雨中,這些為著革命理想而奮斗的女性,成為英勇無畏的鋼鐵軍人。
當時有一種說法:“長征二萬五千里,女紅軍要走三萬五千里。”在戰前、行軍路上、宿營休息時,女戰士們都要開展宣傳活動:鼓舞紅軍士氣、宣傳黨的政策,進行擴紅工作,有時每天走的路比男紅軍還要多。每到宿營地,她們要安頓傷員;急行軍的間隙,抬擔架、保護傷員。過雪山時,抬擔架的女戰士寧可犧牲自己,也要保證傷員的安全。陸定一這樣評價她們:“女同志們英勇得很,她們時時處處在慰問和幫助傷病員,總是不知疲倦。她們的勇敢是誰也比不上的。如果沒有她們堅實的肩膀,許多傷員就完了。”
董必武認為紅軍女戰士所做的工作是“許多男子所望塵莫及的”。他這樣賦詩贊許這些長征中的女英雄:四渡赤水若等閑,大渡天險亦心坦。夾金山上積雪奇,茫茫草原何足難。紅軍女英爽夙志,風卷神州紅爛漫。古來舊觀須推翻,巾幗敢頂半片天。
“野菜充饑志越堅”
參加長征的女紅軍來自當時社會各個階層:她們中有像蔡暢、李伯釗這樣曾留學法國、蘇聯,鄧穎超、劉英這樣讀過女子師范的知識分子;也有出身封建家庭或貧苦家庭,如王定國、楊厚珍、危拱之、王澤南等纏過足的女性。北上抗日、爭取民族獨立、尋求社會解放與婦女解放的共同目標使這些女紅軍們聚集在黨的旗幟下,一起用鐵腳板走完了長征路。《續西行漫記》的作者——美國記者海倫·福斯特(筆名尼姆·威爾斯)在延安采訪長征女戰士時寫道:“中國共產主義運動非常尊重婦女的價值。……她們經過長期的艱苦斗爭,在紅星照耀之下贏得了自己的合法地位。”
“風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艱苦的生活,惡劣的環境,既是對女紅軍們生死的考驗,也是信念與意志的磨煉。長征完成了戰略轉移任務,中國革命進入新階段。康克清說:總算到家了,我得好好休息,然后再從頭干起。長征勝利會師后,女紅軍們很快又投入到黨分配的新工作中去。經過長征洗禮,她們的意志更加堅定,思想更加成熟,成為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而奮斗的重要力量。新中國成立后,她們中走出了共和國第一位女將軍、全國政協主席、全國婦聯主席、紡織工業部副部長……在各行各業的重要崗位上,繼續為建設新中國貢獻力量。
在長征中,女紅軍堅持革命理想高于天、舍小我而顧大我、英勇不屈、不怕犧牲的奮斗精神,展示了中國婦女勇于參加革命、努力改造自身和社會的力量,構成了長征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鼓舞我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