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一中美AV一中文字慕,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黨群建設

THE CONSTRUCTION OF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黨群建設 ? 專題聚焦

【黨史學習】五四運動與新時代的青年使命

2021-05-04 閱讀次數:2419 新聞作者:中國青年雜志

20世紀初期,中華民族這個古老的民族,正處在前所未有的大變局關頭。辛亥革命后,中國的社會結構及思想潮流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帝制的崩潰以及民國的建立,使民主自由的觀念深入人心,然而,當時的中國依然積貧積弱,任人宰割,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在這種背景下,陳獨秀、李大釗等進步學者以《青年雜志》的創辦為標志,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喊出了“反對封建與迷信,提倡民主與科學”的口號。與此同時,中國的民族危機仍在不斷加深。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了不平等的“二十一條”,企圖把中國淪為其經濟附庸;1919年,由列強操縱的巴黎和會,又謀劃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給日本。正是在這個內憂外患、民怨沸騰的時刻,滿懷愛國激情的青年學生們與工人、農民及各界群眾一道,發起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形成了偉大的五四精神。

弘揚愛國主義,追求真理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清華大學時強調,廣大青年要愛國愛民,從黨史學習中激發信仰、獲得啟發、汲取力量,不斷堅定“四個自信”,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樹立為祖國為人民永久奮斗、赤誠奉獻的堅定理想。

愛國愛民、憂國憂民是五四運動的邏輯起點。五四運動源于救亡圖存,愛國是其本源。作為五四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始終是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五四運動之所以能得到當時民眾的廣泛參與支持,正是因為它激發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淀的對祖國的深厚情感。

五四運動最為直接的勝利,是發動了學、工、商等各界群眾,喊出了“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口號,迫使北洋政府作出妥協,不僅沒在喪權辱國的《巴黎和約》上簽字,還罷免了賣國官員。從更為廣泛、更為長遠的角度來看,五四運動的偉大就在于它產生了偉大的五四精神。那么,何謂五四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

五四運動發起之日,正是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時。雖然對于當時的青年學子來說,進入學校好好讀書,將來就能升官發財,但在國家命運與個人名利之間,青年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救亡圖強、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當得知北洋政府要把山東權益拱手轉給日本時,他們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挺身而出,與軍閥進行了針鋒相對地斗爭,點燃了全國性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的烈火。“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這是1919年5月4日學生們在天安門集會時散發的傳單上振聾發聵的兩句口號。罷課、示威、請愿、焚燒賣國官員住宅,這些熱血沸騰的行動,無不昭示著青年人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青年熱愛偉大祖國,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不斷奉獻祖國、奉獻人民,讓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始終在心中高高飄揚。總書記的諄諄囑托、殷殷期待引發了強烈共鳴,為廣大青年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弘揚五四精神,就要激發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行動自覺。100年前,五四運動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促成了工人階級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越來越多的中國先進分子集合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1921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正式成立,中國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今天,五四精神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始終一脈相連。我們傳承和發揚五四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

錘煉思想品德,堅定理想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清華大學時勉勵廣大青年錘煉品德,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加強道德修養,明辨是非曲直,增強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100年前的五四運動爆發時,面對國破家亡、山河破碎的局面,無數愛國青年勇挑歷史重擔,敢于直面人生,沖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沿,為新中國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面對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和重要任務,新青年要有新的時代擔當,這份擔當是五四精神的傳承,這份擔當是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新的問題敢于挺身而出,面對不良風氣敢于堅決斗爭的精神。

五四運動時期,正是中國社會處在急劇變革的時期。在各種社會力量紛紛登場,各種社會潮流交錯復雜的情況下,當時的青年學子內心面臨著各種彷徨與苦悶。國家的落后,民族的劣根性,黑暗勢力的強大,自身力量的渺小以及前途的渺茫,都曾經深深地困擾過他們。然而,這些學子的可貴之處在于,無論情況多么復雜,他們始終都堅持著自己投身社會、振興國家的理想,即使他們的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他們的親人都反對他們的活動,社會上的各種官僚、資本家對他們做出重重的威逼利誘,他們都義無反顧,追求光明、進步與自由。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一百多年來,五四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奮發進取,成千上萬的青年為了理想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新時代的青年要以五四精神為動力,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新時代我國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

勇于開拓創新,崇尚實干實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清華大學時指出:“當代中國青年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負重任。”

五四運動的“進步”精神,集中體現在新時代的開拓創新、實干實學的精神追求中。

回望歷史,憂患意識是五四運動給我們的第一個啟示。五四運動的爆發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是偶然與必然的關系。從偶然性來看,巴黎和會的召開和十月革命的勝利是五四運動的導火索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的直接誘因;從必然性來看,中國從鴉片戰爭爆發后無數仁人志士對救國救民道路的不懈探索與失敗是五四運動必然爆發的歷史邏輯。“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在中華民族走投無路的大背景下,巴黎和會激起了中國青年和民眾的群體救亡,十月革命則指明了五四運動的方向,新文化運動啟蒙了民主與科學,五四運動則將新文化運動推進到愛國、進步的新階段。

回望歷史,勇于創新是五四運動給我們的第二個啟示。勇于創新是愛國、進步的必然要求。在五四運動的青年群體中,涌現出一大批憂國憂民、勇于創新的棟梁之材,他們以赤子之心回應了時代之問。進入新時代,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但時代的發展進步讓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這既為青年施展才華、競展風采提供了廣闊舞臺,也對青年能力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廣大青年要勇于創新,深刻理解把握時代潮流和國家需要,敢為人先、敢于突破,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遇之大變局,“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廣大青年不論是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還是擔當時代的神圣使命,更加需要以五四青年為榜樣,勤于學習、勇于創新,不斷提高內在素質,錘煉過硬本領,使自己的思維視野、思想觀念、認識水平跟上越來越快的時代發展。新時代青年的發展方向要與時代相契合,要把勇于抗爭的精神轉化為勇于奉獻的精神,要把救亡圖存的愛國之情轉化為強國之志、報國之行,勤于奮斗、勇于創新、敢于斗爭,信心滿懷地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投身于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

回望歷史,實干實學是五四運動給我們的第三個啟示。五四運動造就了實干實學的青年群體。中國社會發展,中華民族振興,中國人民幸福,必須依靠自己的實干實學來實現。唯有保持實干實學的精氣神,讓奮斗成為青春最亮麗的底色,才能把握機遇、奮發有為,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在《敬告青年》一書中,陳獨秀提出:青年是必須進取而不是退隱的,人生最大的天職乃是奮斗。一百多年前的五四青年的奮斗精神是“為未來社會之人,不為現在社會之人”。

習近平總書記曾告誡青年,“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勉勵廣大青年要實學實干,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孜孜不倦、如饑似渴,在攀登知識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負時代重任時行勝于言,在“真刀真槍”的實干中成就一番事業。總書記的殷切期望,激起了廣大青年的強烈共鳴和奮進力量。成功的背后,永遠是艱辛的努力。“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任何成功之事都離不開篳路藍縷的艱苦奮斗。“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新時代青年要把個人命運和國家前途緊密結合,從點滴做起,經受鍛煉,用勤勞的雙手在新時代開創出屬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的一流業績,譜寫出中國青年的精彩華章。

保持政治自覺,助力千年偉業

政治自覺是五四運動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要持續深化“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學習教育。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政治自覺就是聽黨話、跟黨走,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五四運動的爆發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小組和工人階級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創造了必要條件,使中國共產黨成立具備了思想、組織和階級基礎,而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則直接引領了中國青年運動的前進方向。

一部黨史就是一代代中國青年跟黨奮斗的歷史,生動詮釋了我們黨立志于千秋偉業,始終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的歷史傳統,這是全體中國青年的無上光榮。在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努力下,1920年,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同一年成立,此后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始終直接領導了青年運動,共產主義青年組織則直接作為我們黨的后備軍而與黨的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

廣大青年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清華大學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肩負歷史使命,堅定前進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作者系上海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上海市青年運動史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