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一中美AV一中文字慕,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黨群建設

THE CONSTRUCTION OF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黨群建設 ? 專題聚焦

【黨史學習】光輝足跡|大別山:一寸山河一寸血

2021-05-20 閱讀次數:2503 新聞作者:學習時報

金寨縣位于大別山北部,與安徽的六安、霍山,湖北的羅田、麻城,河南的商城、固始等地毗鄰,是鄂豫皖三省的中心區域。土地革命時期,金寨縣是豫南和皖西紅軍的發源地。金寨縣原名立煌縣,抗日戰爭時期,立煌縣曾是中國共產黨在安徽的指揮中心;解放戰爭時期,立煌縣改名為金寨縣,是大別山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縣原名經扶縣,設立于193210月。19478月,劉鄧大軍解放新集地區;12月底,人民政權決議將經扶縣更名為新縣。新縣位于豫南大別山腹地,北通河南光山,南與湖北的麻城、紅安相連,東接商城,西鄰羅山。這一區域既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

(一)

大革命時期,金寨地區的農民運動轟轟烈烈。據統計,當時有8個區農民協會,97個鄉農民協會,會員共有1萬余人。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當地農民協會多次與地主、舊官僚進行斗爭。農民協會為了保護自身利益,組織了人數不等的自衛軍,以對抗反動者的壓迫。如商南地區組織了3個團,約有3000人。武器除少量鋼槍外,大都是長矛、大刀、土銃。其中訓練最好、戰斗力最強的隊伍,是由共產黨員李書銘領導的一支30多人的武裝,使用的全部是鋼槍。

大革命失敗后,金寨地區的革命活動遭受軍閥及反動民團的迫害。一時間,整個金寨地區陷入到白色恐怖之中,很多黨員干部流血犧牲,幸存者不得不轉入地下活動。

危急時刻,中共中央召開八七會議,決定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與此同時,金寨地區的革命活動也開始逐步恢復。隨著組織體系的發展,革命的武裝建設也漸有起色。在金寨西部地區,中共商南區委為了掌握革命武裝,以保衛地方治安為由,共產黨員周維炯、漆德琮等秘密購買槍支彈藥,組成兩個班的武裝在商南一帶活動。其他地區也都以類似方式購買槍支,組建武裝。此外,黨組織還派人打入敵人部隊,做士兵運動工作,從內部瓦解敵人力量,擴大革命隊伍。

在黨組織活動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黨組織開始籌劃武裝起義。19294月,在吳家店的太平山穿石廟召開商南各地區黨員干部會議,選舉產生了商羅麻特別區委員會,負責領導商南地區武裝起義。

1929年56日晚,商南起義爆發,各路起義隊伍會師斑竹園,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二師,周維炯任師長,徐其虛任黨代表,下轄兩個團,共100余人,成為鄂豫皖邊界地區第二支紅軍隊伍。

紅三十二師成立后,鄂豫皖特別區委立即投入革命根據地的建設中。1929510日,中共鄂豫皖特別區委會在斑竹園文昌宮舉行會議,會議就擴大紅軍、建立蘇維埃政權、實行土地革命等一系列問題作出決議。會后,商城縣臨時辦事處在南溪黃鶴灣成立,統一領導商南的農民運動。此后,紅三十二師不斷出擊反動民團,群眾斗志高昂。農民協會和各種群眾組織普遍成立,紅色政權控制的區域不斷擴大。

6月11日,河南信陽中心縣委和鄂東北特委在柴山保舉行聯席會議,決定將商南黨組織和紅三十二師交歸商南縣委領導。此后半年,商南縣委及其領導下的軍事武裝粉碎敵人多次進攻,勝利地保衛了起義的基本區。到1929年底,在豫東南地區初步形成了縱橫六七十里的一塊革命根據地——豫東南革命根據地。19291120日,中國共產黨鄂豫邊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成立鄂豫邊特委和鄂豫邊革命委員會。這標志著統一的鄂豫邊革命根據地的正式形成。

(二)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黨中央和安徽省臨委派遣許多皖西籍共產黨員返回家鄉,以恢復和整頓皖西地區的黨組織,他們回到皖西地區后,迅速組織和發動農民斗爭。為適應斗爭形勢,19295月,中共六霍軍事委員會成立。8月,六霍縣委在霍山豪豬嶺召開聯席會議,討論全面發動武裝起義和成立中共六安中心縣委等事宜。隨后,六安、霍山等六縣領導人再次召開大會,正式決定成立中共六安中心縣委。中心縣委統一領導六霍地區的革命工作。

1929年117日,六安三區二鄉農民協會常委兼秘書何壽全等被敵逮捕,該區農民協會名單及秘密文件泄露,潛伏人員和組織受到嚴重威脅。危急之下,六安中心縣委決定立即舉行起義。至此,六霍起義正式爆發。

11月8日,安徽獨山、兩河口等數千農民,涌向獨山鎮包圍敵人駐地馬家祠堂,救出何壽全等人。獨山起義勝利后,中共六安中心縣委決定乘勝西攻麻埠,東攻蘇家埠,并與紅三十二師取得聯系,在獨山、兩河口等群眾基礎較好的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17日,起義隊伍分三路圍攻麻埠,久攻不克。三區農協又調赤衛隊2000余人,繼續攻打。

獨山起義爆發之時,鄰近區域也紛紛響應。六安六區的七鄰彎、古碑沖等地發起暴動,并以區游擊隊為主力,擊潰當地反動民團,成立六區革命委員會。與此同時,霍山縣西鎮地區也爆發了武裝起義。1119日,起義部隊首先攻下燕子河聞家店,然后攻克附近村鎮,搗毀西鎮事務所等反動機構。20日,起義隊伍會師金寨燕子河,西鎮革命委員會成立。

六霍起義的爆發,令國民黨皖西政府十分恐慌。蔣介石抽調陳耀漢獨立旅,配合反動民團開始全面“圍剿”。為增強抵抗力量,1930120日,中共六安中心縣委將六安三區、六區游擊隊和西鎮地區游擊隊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三師。紅三十三師成立后,積極反擊國民黨的進攻。193021日,紅三十三師兵分三路順利攻入霍山縣城,然后主動撤離,再分兵開赴不同地區進行武裝斗爭,政治影響逐步擴大。

3月中下旬,六安中心縣委召開六安、霍山等六縣和紅三十三師黨委聯席會議,會議分析了皖西革命斗爭的客觀形勢,同時,對組織工作、武裝斗爭、農民運動、工人運動、蘇維埃、青年與婦女等方面的工作作出具體部署。此后,在工農群眾的支持下,紅三十三師不斷開辟新的地區,不到半年時間,先后建立了4個縣級革命政權,由點到面在六安、霍山等縣邊界,初步建立了北起白塔畈、徐集、丁家集,南至金家鋪、莒蒲、官莊、水吼嶺、來榜,東抵淠河,西接商城南部的皖西革命根據地。

徐向前后來回憶說,1929年和1930年,是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和勝利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顯著的成就,原因在于:第一,利用軍閥混戰的有利形勢和敵人統治的薄弱環節,發動群眾,打擊敵人,壯大紅軍,擴大革命根據地,實行土地革命,堅持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第二,建軍思想比較實際對頭,并初步形成了以弱勝強、以寡敵眾的一些戰略戰術原則。第三,加強了黨對根據地和紅軍的集中統一領導,黨政軍民密切配合。尤其是鄂豫皖特委的成立和關于統編紅軍的決定,意義重大,對根據地的發展和紅軍的建設,起了積極作用。

(三)

全面抗戰爆發以后,鄂豫皖邊區黨和紅軍領導人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主動與國民黨地方當局進行停戰談判,并達成了一致對外、共同抗日的協議。19382月,紅二十八軍、確山游擊隊、商南革命武裝,在湖北黃安七里坪正式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此后,第四支隊開赴前線,后方設有留守處。1938年春,第四支隊后方留守處在經扶縣成立縣委。

1938年8月,日軍向大別山地區發動猛攻。經扶縣城遭受狂轟濫炸。12月,新四軍以第四支隊留守處為班底,成立第六游擊大隊。19392月,第六游擊大隊襲擊信陽李家寨車站,繳獲大批槍支彈藥。5月,第六游擊大隊南下,在黃陂芳家店一舉殲滅偽第八軍李漢鵬部。此后,游擊隊深入敵后,繳獲頗多。193911月,六大隊編入李先念領導的豫鄂抗日挺進支隊。

1938年4月初,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員會在六安成立。之后,抗戰形勢惡化,國民黨安徽省政府由六安遷到金家寨。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員會也遷到金家寨。此時,金家寨成為安徽省會和政治中心。6月中旬,董必武等中央領導干部來金家寨一帶視察大別山區抗日救亡工作開展情況,在六安雙河桃樹嶺兵站聽取了原商南縣委的工作匯報后,指示:各級黨組織要轉好思想彎子,在加強黨的領導的同時,團結一切愛國力量,共同抗日。

1938年8月,中共立煌縣委在金家寨船舫街成立,全縣內轄4個區、24個鄉、3個鎮。在全縣組織成立了69個抗敵協會,會員人數達7000多人。同時,全縣還組建了5個兒童抗敵團隊,有隊員280人。立煌縣委為發動群眾抗戰,進行了廣泛的動員工作。金寨地區人民極大支援了前線士兵的抗日斗爭。

我黨還在金家寨及其附近區域,成立眾多抗日游擊隊,有力地打擊了敵偽勢力。1943年冬,中共鄂皖邊區地委為了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成立了中共立煌、霍山、英山、岳西、太湖邊區工作委員會,并建立五縣抗日指揮部。指揮部有一支50多人的抗日武裝,積極活動于五縣邊區,開展抗日武裝斗爭,發展黨的組織,保持與新四軍第五師、第七師的聯系,使大別山抗日游擊根據地連成一片。

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12萬多人,自魯西南地區強渡黃河,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8月,劉鄧大軍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行軍,最終勝利進入大別山,完成戰略躍進的任務。

進入大別山后,劉鄧大軍立即展開戰略行動。當時決定兵分兩路:第七、第九兩個旅直插六安、舒城、桐城;第八旅經葉家集直插金家寨、霍山、岳西。1947828日,劉鄧大軍六縱一部包圍經扶縣城,當天即攻破。

9月1日,劉鄧大軍第八旅對金家寨發起攻擊。當時,金家寨城內駐有國民黨安徽省保安第四總隊、立煌縣自衛大隊和國民黨軍的一個正規團。但敵人不堪一擊,第二天戰斗即結束。此次戰斗,殲滅國民黨軍第四十六師一八八旅五六四團及立煌保安隊一部,共斃傷俘虜國民黨軍1000多人,繳獲步槍400多支,輕重機槍50多挺,大小炮10多門。由此,金寨地區獲得解放。

1947年9月,中共中央中原局重新組建立煌縣委。新政權建立后,革命群眾認為,立煌縣名原是國民黨為表彰國民黨將領衛立煌而命名的,現在立煌縣已是人民當家作主,縣名應當更改??h委研究決定,將立煌縣改名為金寨縣。12月,經扶縣以同樣的緣由改為新縣。從此,金寨、新縣載入史冊。

整個革命時期,金寨共10萬人參加人民軍隊,絕大部分人獻出了寶貴生命。解放后幸存在世的老紅軍僅700多人,大部分成為師級以上高級干部。故金寨縣有“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的稱譽。新縣同樣為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據不完全統計,解放后幸存的軍級與兵團級干部只有60多名。而整個革命時期,新縣共犧牲了5萬多人,其中有姓名的烈士1.2萬余人。這恰恰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