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歷史觀科學深入學習和研究中共黨史,就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內,在多種學科的交融間,客觀而深入地認識與評析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的領導,綜合考察黨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的歷史活動,即長時段、寬視野、跨學科地全景式研究中共黨史。
在更縱深的維度中把握黨的歷史地位。眾所周知,歷史發展是一個相當長的時代演變過程,具有連續性,短時間的研究很難總結整體性規律、展現大歷史脈絡。因此,應堅持長時段縱深研究,把當下正在發生的事件同歷史的邏輯發展聯系起來,把歷史看作是一個整體和過程去考量。具體來說,就是把我們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置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歷史中去考察,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領導力量,清楚認識到黨史其實就是救國、興國、強國的歷史。在大歷史觀的指導下,將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緊密聯系在一起,同時上溯中華民族史、人類文明發展史,在這樣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宏闊視野下,才能“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才能立足于波瀾壯闊的中國社會,正確把握黨的歷史地位。只有樹立縱深而廣闊的大歷史觀,堅持長時段研究,才能在高質量學習黨史的過程中,將這極不平凡的一百年看得更清、追得更遠、思得更明、悟得更透,也才能從靈魂深處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汲取百年偉大歷程中的豐厚營養。
在更廣闊的視野中比較世界變局的趨向。今天,國際體系加速演變、深刻調整,“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中國是世界之中的中國,世界是中國在場的世界。這就要求黨史研究既要立足中國實踐,又要放眼國際動向,把握世界之勢,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宏大視野中,提出中國方案,講好中國故事。
首先,在學術視野上,視域宏闊、眼界長遠,統攬中共黨史學的各類問題。面對紛繁復雜、林林總總的諸多黨史問題,單一封閉的學術渠道顯然無法對上述問題進行系統、全面、科學的回答,想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逐一擊破,不僅不能成功,反而可能迷失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材料中,陷入對歷史偶然細節的無窮枚舉,錯失對歷史必然規律的深刻洞察。因此,中共黨史研究必須明確自身的學術視野,要注重運用宏觀視野分析看待歷史,全面系統地洞察把握歷史演變規律,科學指導發展實踐。
其次,堅持內外結合,在人類文明史或世界發展史的視野下認識中共黨史。不但要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比較,同發展中國家比較,也要同發達國家比較,比較不同的發展道路及其成效;不但要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種模式到多種模式的歷史進程中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而且還要在世界文明發展史、文明與制度的多樣性演進與比較中看清中國歷史。只有在比較中,中共黨史才能更清晰地呈現并給人啟發。
在更多元的學科中探尋黨的成功密碼。一方面,中共黨史內涵豐富,外延廣博。研究黨史應當展現其多面性,放在歷史長河中審視、放在時代大潮中把握、放在全球風云中對比,凸顯黨史學科的主流。比如,要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揚經驗,吸取教訓。另一方面,還要做到學科交融。百年黨史所蘊含的不單是時空交織的歷史畫卷,其中所包含的道路探索、理論精髓、制度優勢、發展模式等,皆需要我們通過眾多學科的合力,方能讀懂并解釋。恰如毛澤東同志當年所建議的,“要懂得一點歷史,不僅中國史、世界史,分門別類的政治史、經濟史、小說史也要懂一點”。
無論是開展中共黨史自身多學科多面向研究,還是跨學科研究,我們必須樹立大歷史觀,抓住“黨史姓黨”這一“本位觀”與“主位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把握歷史大勢,善于把握歷史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在浩如煙海的歷史細節中去偽存真、撥云見日,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彰顯百年黨史的宏偉篇章。
總之,以大歷史觀深化中共黨史研究,要做到長時段、寬視野、多學科研究的有機結合,堅持唯物史觀,洞察世界變局,緊扣時代旋律。我們必須把握住歷史機遇,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把正在做的事情放在百年黨史中理解審視,放大干事創業的格局境界,探索創新作為的規律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把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要求落到實處,以昂揚姿態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