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沂是革命老區,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2013年11月)25日上午,習近平來到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參觀沂蒙精神展,聽取沂蒙地區革命戰爭歷史介紹,并會見了當地先進模范和當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他深情地說,我一來到這里就想起了革命戰爭年代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的事跡十分感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人民日報》2013年11月29日
沂蒙是一片紅色的沃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沂蒙不是一個特定的行政區域,是指以蒙山和沂水為地域標志的革命老區。沂蒙山區是山東建黨較早的地區之一。中共一大代表、山東黨的最早組織者和領導者王盡美,就是沂蒙山區莒縣大北杏村人。1927年春,沂蒙地區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沂水支部誕生。此后,許多黨的地方組織相繼成立。
(一)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山東作為聯結華北和華中的紐帶,與晉察冀和晉冀豫抗日根據地成鼎足之勢,對堅持敵后抗戰,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因此,中共中央決定派八路軍一一五師進軍山東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爭。自1938年6月起,八路軍一一五師陸續進入冀魯、蘇魯豫邊區。1939年3月,一一五師代師長陳光、政委羅榮桓率領一一五師師部進入魯西,同年6月,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開赴魯南。1940年10月,一一五師勝利完成了創建魯南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任務,并與華中、濱海、魯中、湖西抗日根據地建立了聯系通道,不斷發展壯大。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共中央審時度勢,確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將山東八路軍主力調往東北,執行發展東北解放區的任務,同時命令新四軍華中部隊北移山東,保衛和發展山東解放區,并將華中局改為華東局,北遷臨沂。隨后,陳毅率新四軍軍部抵達臨沂。1946年1月,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合并,統一指揮山東和華中部隊。1947年1月,遵照黨中央、中央軍委指示,山東軍區和華中軍區合并組成華東軍區,山東、華中野戰軍合編為華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
解放戰爭爆發后,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山東解放區,山東軍民堅決執行“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奮起反擊,先后獲得了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等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扭轉了華東戰局。1947年6月底,晉冀魯豫野戰軍在魯西南地區強渡黃河,開始了戰略大反攻。華東野戰軍遵照中共中央“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的方針,組成內、外線兵團,適時轉入戰略進攻。外線兵團挺進豫皖蘇,協同晉冀魯豫野戰軍開辟中原戰場;內線兵團繼續在山東境內作戰,會同山東地方武裝,逐步收復失地。1948年9月,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勝利攻克濟南,由此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不久,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又共同進行淮海戰役,殲敵55.5萬人,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精銳主力,將華東和華北連成一片。
在抗日戰爭時期,地處沂蒙腹地的臨沂是山東抗日根據地和山東解放區的首府所在地,是中共中央華東分局、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八路軍山東縱隊、一一五師司令部、抗大一分校、大眾日報社等黨政軍機關駐地。抗戰勝利后,中共華東局、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山東省政府也都在臨沂成立,臨沂成為華東的戰略指揮中心。老一輩革命家劉少奇、陳毅、羅榮桓、徐向前、粟裕等都曾在沂蒙山區工作過、生活過、戰斗過。在1955年至1965年授銜的1614名共和國開國將帥中,有3位元帥、2位大將、13位上將、64位中將和349位少將曾在蒙山沂水轉戰。
正是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誕生了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在沂蒙山區這片紅色沃土的具體承載、展現和升華,是黨和人民群眾共同鑄就的偉大精神,它生動展現了黨、軍隊同人民群眾之間的魚水情誼和血肉聯系。
(二)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性質和宗旨。在沂蒙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始終不渝、舍生忘死地踐行黨的宗旨。這成為了黨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共命運的前提與基礎。
一切為了群眾。
首先,給人民群眾看得見的物質福利。沂蒙根據地的黨、政、軍各級機構堅決貫徹黨的宗旨,樹立人民至上的觀念,時刻把群眾冷暖掛在心上,關心群眾疾苦。1940年9月,山東省臨時參議會通過的《山東省戰時施政綱領》作出規定:“實行民生主義,改善人民生活。”1943年,正值抗戰最艱難時刻,時任山東省戰時工作委員會主任的黎玉在群眾工作會議的報告中,要求根據地黨員干部的工作要與群眾的切身利益相結合,從改善群眾的生活入手來發動群眾。在革命戰爭年代,黨通過開展減租減息、大生產運動和精兵簡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減輕了沂蒙農民負擔,讓根據地的人民真切感受到黨切實為群眾謀利益,使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
其次,實現人民群眾的政治權利。在沂蒙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讓群眾獲得當家作主的尊嚴。1940年1月,在郯(城)馬(頭)地區建立了郯城縣抗日民主政府,這是沂蒙地區最早成立的縣級民主政權。繼郯城民主政府之后,費縣、臨沂、沂水、沂南、蒙陰、莒縣、日照等地也按照“三三制”原則陸續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渡綎|省戰時施政綱領》明確規定人民群眾享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項權利和“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并對婦女提出了特別保護措施,規定要“改善婦女生活,解除封建壓迫”,女子在政治上、經濟上、教育上完全與男子享有同等權利,禁止虐待及侮辱婦女,實行一夫一妻制的自由婚姻制度。沂蒙革命根據地通過民主政治建設,廣大人民群眾一改過去那種受壓迫、受剝削、受凌辱的境地,感受到從未有過的自由和平等。
再次,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沂蒙根據地非常重視人民群眾的文化教育,《山東省戰時施政綱領》提出要“普遍實施新民主主義教育,發展文化事業”。當時根據地普遍開辦小學、中等學校、文化夜校、掃盲識字班等。所有的在校學生一律免收學費,家境貧寒、無力購置課本文具者,也由村教育經費或村公產中補助或供給。民主政府大力興辦教育讓沂蒙人民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明白了革命道理,提高了政治覺悟,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尤其是廣大沂蒙婦女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提高。當年香港幾家報社的記者曾到沂蒙鄉村采訪,驚奇地發現識字班的姑娘們不僅粗通文墨,而且還能用政治術語闡述共產黨全面抗戰的道理,批判國民黨片面抗戰的政策。
一切依靠群眾。
共產黨植根于人民群眾,其力量也來自于人民群眾。只有依靠人民群眾才能獲取革命的勝利,這是共產黨的力量源泉。
1939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深入群眾工作的決定》,號召各根據地黨組織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把群眾組織起來。根據中央的指示,山東根據地建立了農救會、工救會、婦救會、青救會、兒童團等各級群眾組織和團體。1943年8月,山東分局在《五年工作總結及今后任務》中寫道:“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必須認真進行基本群眾的動員與組織工作,必須把我們的抗戰事業放在千百萬有了覺悟,有了優勢的群眾政治基礎上,我們才有了依靠,我黨我軍才有戰斗力,根據地才能鞏固,我們才能勝利。”
而正是在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基礎上,沂蒙根據地形成了黨為人民謀利益、人民真正跟黨走的良性互動。共產黨、八路軍吃的是鄉親們籌的糧,住的是老百姓讓的房,穿的是紅嫂們縫的衣,受傷躺的是老鄉抬的擔架,遇到危險靠的是群眾的掩護,急行軍過的是“識字班”肩扛的“火線橋”。有了良好的黨群關系,“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就自然而然,牢不可破。
(三)
沂蒙精神孕育于戰火紛飛的革命戰爭時期。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沂蒙人民用參軍支前和無私奉獻,譜寫了“蒙山高、沂水長,軍民心向共產黨”的生動畫面和感人篇章。
跟黨走就要積極參加黨的軍隊。在沂蒙,抗日戰爭時期共有4次參軍熱潮。第一次出現在1938年至1939年,此時根據地尚未建立,但立志報國的熱血青年紛紛投入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中,呈現出空前的參軍高潮。如沂南縣依汶鄉的朱家里莊和葛溝鎮的石泉莊,就各有100多名青年參加了八路軍。第二次參軍熱潮發生在最艱苦的1941年到1943年。那時參軍往往意味著犧牲,但群眾的熱情不減反漲?!耙婚T雙英”“一門三英”“一門四英”的模范家庭司空見慣,甚至出現“一門七英”的模范家庭。
如果說參軍是直接參加革命的真實體現,那么更壯觀的是沂蒙人民傾其所有、支援革命的實際行動。粟裕這樣描述沂蒙群眾:“他們是那樣地堅定勇敢,不怕困難,奮不顧身,竭盡全力地支援人民子弟兵。”沂蒙人民用實際行動寫下了中國革命史上感人至深的篇章,涌現出了“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等一大批家喻戶曉的擁軍模范。
“沂蒙六姐妹”是革命戰爭年代在沂蒙老區涌現出的一個女英雄群體。她們居住在蒙陰縣野店鎮煙莊村,分別是張玉梅、伊廷珍、楊桂英、伊淑英、冀貞蘭、公方蓮。在1947年的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中,沂蒙六姐妹不分晝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線的情況下,主動挑起村里擁軍支前重擔,發動全村男女老幼,為部隊當向導、送彈藥、送糧草、烙煎餅、洗軍衣、做軍鞋、護理傷病員等。戰役期間,六姐妹和鄉親們一天只吃一頓飯,整天忙碌著、操勞著,每天來回20多里山路。
“沂蒙母親”王換于,多次冒死掩護首長和戰士,巧妙保護黨的絕密文件,并受黨的委托,創辦了八路軍地下托兒所。她動員鄰里八鄉的哺乳期婦女獻出奶水,養育革命后代。她還把烈士的孩子抱回家,讓兒媳婦用乳汁喂養,卻讓自己的孫兒吃粗糧。她說:“烈士的孩子餓死了,就斷根了,咱的孩子餓死了,你還能生育?!睆?939年秋到1942年底的3年時間里,八路軍地下托兒所的41名孩子在她和家人的精心呵護下茁壯成長。1943年后,王換于又撫養了45個革命后代。
“沂蒙紅嫂”明德英,是沂南縣馬牧池鄉一位普通的農村啞女。當遇到被日軍追殺、身負重傷的八路軍小戰士時,明德英不顧危險,毅然將這名戰士藏起來,機智地躲過日寇的搜查。當發現小戰士昏迷不醒、生命垂危、身體極度缺水時,她毫不猶豫地解開衣襟,將乳汁擠進戰士的嘴里。后來,明德英又將家中僅有的母雞殺掉,熬成雞湯給傷員滋補身體。事實上,明德英僅是當時沂蒙山區眾多的用乳汁救傷員的紅嫂中的一位。
為了戰爭的勝利,沂蒙人民全力支前、全面支前、全程支前。全力支前,就是把一切能夠用來支援人民軍隊、支援前線的人力、物力、財力都用上;全面支前,就是戰爭需要什么,沂蒙人民就支援什么;全程支援,就是戰爭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在“一起為了前線”的全民支前運動中,沂蒙人民創造出無數感人事跡。孟良崮戰役時,為奪取勝利,蒙陰人民不但傾其所有為子弟兵提供吃穿,還毅然扒掉剛建好新房上的屋草,為華東野戰軍喂馬。
淮海戰役期間,沂蒙地區有340萬名婦女參加后方支前工作。僅濱海區,就有數十萬婦女在一個月內加工糧食1000萬公斤。平邑縣有4000盤石碾在晝夜不停地運轉,全縣參加碾軍糧的人數竟高達20多萬。山東還出動民工218萬余人參加支前,其中,魯中南區就組織調用隨軍常備和二線轉運民工34萬人,臨時民工140萬余人,共計174萬余人,沂蒙山區的民工占絕大部分。他們在地方政府和軍隊的組織下,組成運輸隊、擔架隊,用小車、毛驢向前線運送糧食、被服,用擔架運送、搶救傷員,同時還執行打掃戰場、押運俘虜、修路架橋等工作。莒沂縣群眾推著400輛小車運送5.5萬公斤白面上前線,他們從沂蒙家鄉出發,路經江蘇、安徽,長途跋涉數千公里,吃完了隨身帶的干糧和咸菜,也絕不吃車上的白面。淮海戰役勝利后,陳毅曾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還說:“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從民族苦難中、從戰火紛飛中、從頑強奮斗中走來的沂蒙精神,是黨和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具有跨越時空的意義,是一種永不歇息的歷史傳承。沂蒙軍民用生死與共的實際行動,樹起了一座巍峨的歷史豐碑,昭示和激勵著中國共產黨必須植根于人民,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