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一中美AV一中文字慕,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黨群建設

THE CONSTRUCTION OF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黨群建設 ? 專題聚焦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焦裕祿精神】焦裕祿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常讀常新

2021-11-25 閱讀次數:1931 新聞作者:中國青年報

河南蘭考是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工作過的地方,也是焦裕祿精神的發源地。

如今,在焦裕祿干部學院大門外的廣場上,經常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瞻仰一棵被稱為“焦桐”的泡桐樹。焦裕祿于1963年親手栽下的這棵幼桐,如今已長成參天大樹。

從1971年起,魏善民接替父親成為“焦桐”守樹人,50年風雨無阻,他每天清晨都會來到焦桐樹下澆水、施肥,“焦書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把他記掛在心中。”

不改變蘭考面貌,決不離開

1922年8月16日,焦裕祿出生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北崮山村一戶貧苦農民家里。在黨組織培養教育下,焦裕祿于1946年1月在家鄉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工作。1962年冬,豫東蘭考縣遭受嚴重的風沙、內澇、鹽堿“三害”,全縣糧食產量降到歷史最低水平。

1962年初春,河南省委、開封地委決定派焦裕祿到蘭考擔任縣委書記。臨上任前,組織上對焦裕祿說:“蘭考有三最,第一最苦;第二最窮;第三最難。”焦裕祿回應說:“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最困難的地方越能鍛煉人,請組織上放心,不改變蘭考面貌,我決不離開那里。”

1962年12月6日,焦裕祿來到蘭考任縣委書記。當群眾知道蘭考來了一位新的縣委書記時,他已經下鄉3天了。這位新來的縣委書記提出“三同”工作法:同吃、同住、同勞動。

“蘭考當時36萬人,有12萬人是災民”,這深深刺痛了焦裕祿。一個北風呼嘯、風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祿召集縣委委員開會。人員到齊后,他卻只說了一句:“請大家跟我到火車站看看。”當時的蘭考火車站幾乎被漫天大雪淹沒了,車站的屋檐下,掛著尺把長的冰柱,災民穿著國家救濟的棉衣擁擠在候車室里,他們正等著登上開往糧食豐收地區的列車……

“同志們,他們都是我們的階級兄弟,是災荒逼迫他們到外面去的,這不能怪他們,責任在我們身上,黨把這36萬人民交給了我們,我們沒能領導他們戰勝自然災害,工作沒做好,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焦裕祿沒有再講下去,同志們都低下了頭,火車站現場會那扶老攜幼背井離鄉的場景震撼著每個人。

蘭考縣委宣傳部原新聞干事劉俊生曾回憶道:“焦書記說,如果哭能解決問題,我這個當縣委書記的帶頭哭。要想真正地克服困難,要從咱自己的有利條件來進行分析研究,采取抗災的措施。”

1963年2月,焦裕祿要求縣委成立除“三害”辦公室,他帶隊下去搞調查。不少人勸他不要下去,在家聽聽匯報,可是焦裕祿卻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焦裕祿抽調120名干部、群眾、技術員組成“三害”調查隊,不顧重病纏身,3個月里,他帶領調查隊跑了120多個大隊,行程5000余里,終于掌握了“三害”的第一手資料。

漫天風雪中群眾缺不缺吃?有沒有柴燒?

在焦裕祿同志紀念館,陳列著90余件遺物和照片,他治理“三害”時寫的手稿中,有一句話這樣寫道:“拼上老命,大干一場,決心改變蘭考面貌。”焦裕祿在全縣范圍內通過翻淤壓沙、植樹造林、修筑臺田、打井開渠、疏浚河道等有效措施,掀起了治理“三害”的高潮。

展廳內,一張藤椅尤其令人淚目,那是焦裕祿生前坐過的藤椅。

焦裕祿在蘭考縣工作475天,細心的人注意到他后來越來越“不注重形象”了。焦裕祿長期患有肝病,棉衣上的第二和第三個扣子總是不扣,時常能看到他將左手伸入懷中,按住肝部減輕疼痛。開會、作報告時要么是把右腳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頂住肝部,要么就用一個硬東西頂在右邊的靠椅上。鋼筆、茶缸蓋兒、雞毛撣子都被他拿來頂住肝部,久而久之,他辦公坐的藤椅右側,生生被頂出一個大窟窿。

1963年12月9日,北風呼嘯,鵝毛大雪鋪天蓋地而來,焦裕祿望著風雪,心里惦記著人民群眾。這么大的雪群眾缺不缺吃的?有沒有柴燒?生產隊的牲口會不會凍死?他組織縣委機關的同志開會,連夜布置雪天六項工作。風刮了一夜,雪下了一夜,焦裕祿辦公室的燈也亮了一夜。第二天天不亮,他又帶領縣委機關的干部,帶著救濟糧款,迎著漫天大雪,下鄉訪貧問苦去了。

1964年春,由于長期帶病堅持工作,焦裕祿的肝病越來越嚴重了。黨組織決定送他到鄭州住院治療,由于肝痛得厲害,他彎著腰走向車站。醫生含著淚開出了診斷書:“肝癌晚期,皮下擴散。”送焦裕祿去治療的趙文選得知是絕癥時,抓住醫生的手懇求道:“求求你,一定把他治好,我們蘭考縣是重災區,蘭考的工作需要他,蘭考的人民離不開他!”

1964年5月14日9時45分,焦裕祿同志病逝于河南醫學院附屬醫院。在整理其遺物時,工作人員在他枕邊發現了兩本書:一本是《毛澤東選集》,一本是《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在生命最后時刻,焦裕祿想的還是蘭考人民,還是治“三害”。他說,“我沒有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蘭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越讀焦裕祿,越能感受到焦裕祿精神偉大

東壩頭鄉張莊村,地處九曲黃河最后一道彎。20世紀60年代,這里曾是蘭考最大的風沙口,也是焦裕祿帶領調查隊找到治理風沙良策并成功的地方。如今張莊村已脫貧摘帽,成為彩繪如畫的“夢里張莊”,正邁向鄉村振興的大道上。

焦裕祿當年為防治“三害”帶頭栽種的泡桐樹,不僅改變了蘭考,也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泡桐樹20世紀曾筑起蘭考防風固沙的屏障,新世紀成為當地人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2009年4月1日、2014年3月17日和5月9日,習近平同志曾三次來到蘭考視察調研。其中,他兩次專程來到焦裕祿同志紀念園,致敬忠魂。在蘭考,習近平總書記曾動情地說,我們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祿精神的影響,是在焦裕祿事跡教育下成長的。

今年4月2日,在鄭州大學的一堂思政課上,青年教師周榮方講述起蘭考群眾送別焦裕祿的故事,幾度哽咽,不得不停下來擦拭淚水。現場同學們深受感動,報以熱烈的掌聲。

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副館長董亞娜從事講解工作28年了,有人問她,日復一日講解焦裕祿精神,會不會感到厭倦?董亞娜回答說:“焦裕祿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常讀常新。”在她看來,對焦裕祿精神領悟得越透徹,就越能感受到焦裕祿精神的偉大。

“我們將賡續精神血脈,汲取奮進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在鄉村振興中繼續走在前、作示范。”蘭考縣委書記李明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