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各級黨委政府、各行各業、各族人民緊急行動起來,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正在加快恢復。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既是一次大戰,也是一次大考。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弘揚團結、斗爭、科學、法治等偉大精神,凝聚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強大合力,書寫合格的戰疫答卷,全面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勝利。
弘揚團結精神,為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匯聚磅礴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團結是鐵,團結是鋼,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風險挑戰、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重要保證”。團結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和文化基因,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防控疫情要“同心協力”“共克時艱”,抗疫戰爭要“堅持全國一盤棋”。這次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無一不體現了團結抗疫的精神。湖北,特別是武漢是疫情的重災區,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統一安排和戰略部署,全國各省份全力支援湖北省特別是武漢市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數萬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19個省份對口支援除武漢以外的湖北地市,無數防控物資通過航空、鐵路、公路向武漢聚集,彰顯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團結戰疫的手足情誼。在疫情防控總體戰中,商務部加強物資供應和產銷銜接、工業和信息化部全力增加市場供應、交通運輸部門落實防控措施、科技部組織專家進行疫情科研攻關、國家醫保局對新冠肺炎患者采取特殊報銷政策等,都體現了齊心協力、同舟共濟的精神。此次戰疫是一次人民戰爭,全國各族人民群策群力,社會各界慷慨解囊、捐資捐物,公益組織和志愿團體活躍在抗疫戰場,基層社區、家家戶戶嚴防嚴控,展示了團結互助、共克時艱的社會風尚。在疫情防控期間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同樣體現了團結一致、精誠合作的精神。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召開以后,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迅速行動起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策略,打通人流、物流堵點,加速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加強上下游產銷對接,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復工復產。全國各地復工復產的腳步明顯加快,“復工指數”持續上升。
弘揚斗爭精神,為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輸送強大動力。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黨要“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不斷奪取偉大斗爭新勝利”。斗爭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重要法寶,是在嚴峻復雜斗爭中淬煉形成的政治品格和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再接再厲、英勇斗爭,以更堅定的信心、更頑強的意志、更果斷的措施,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把疫情擴散蔓延勢頭遏制住,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在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各級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更要增強必勝之心,拿出戰勝一切敵人的大無畏革命氣魄,勇當先鋒,敢打頭陣,用行動展現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弘揚斗爭精神,不畏風險挑戰。黨員干部“逆行”參戰,沖在前、做表率,參與戰疫工作;醫護人員無懼感染風險,主動請纓投身戰疫一線;許許多多普通群眾不畏風險,為湖北地區運送醫療物資和生活必需品。弘揚斗爭精神,抓緊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較大沖擊,越是在這個時候,各級黨委政府、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越要沉下心來、撲下身子,堅持問題導向,狠抓工作落實。弘揚斗爭精神,堅決與放松懈怠作斗爭。要清醒認識當前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復雜性。疫情防控不能懈怠,加強疫情防控必須慎終如始,繼續抓緊抓實抓細;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不能懈怠,強化精準有序扎實推動復工復產,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弘揚科學精神,為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制勝武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針對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強調“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我們必須強化科學思維,弘揚科學精神,準確把握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法,正確認識抗疫與發展、當前與長遠、變量與常量、危機與契機的關系。采取科學的治理方式,堅決落實黨中央制定的各項應急防控措施,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限制人群聚集活動,加強社區防控,切斷病毒傳播途徑;采用科學的工作方式,把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群眾全面動員起來,精準施策,建立健全網格化管理,檢測排查、不留死角,結合當地實際抓關鍵、抓重點;運用科學技術手段,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疫情發展進行動態監測、對病毒擴散進行準確追蹤、對疫情走勢進行科學預測,為抗疫政策措施調整提供參考;加大科研攻關力度,盡快查明傳染源和傳播途徑,密切跟蹤病毒變異情況,及時研究防控策略和措施,對抗擊疫情所需要的疫苗、藥品等研發,調動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各方面積極性,將科研攻關和臨床、防控實踐相結合,在保證科學性基礎上加快研發進度。科學認識到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沖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落實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既不能對不同地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阻礙經濟社會秩序恢復,又不能不當放松防控、導致前功盡棄。
弘揚法治精神,為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構筑制度保障。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勁的時候,越要堅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各項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我們必須堅持依法防控,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協同發力,不斷加強疫情防控法治化水平。在立法環節,加強法治建設,認真評估傳染病防治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修改完善,同時抓緊出臺生物安全法等。在執法、司法環節,既嚴厲懲治嚴重妨害疫情防控的行為,同時把握好違法行為與刑事犯罪的界限;既考量行為社會危害性評價的一般標準,又關注防控疫情時期的特殊危害性及其惡劣情節;既總體上體現依法從嚴從重打擊的政策要求,又避免不分具體情況搞“一刀切”的簡單操作。在守法環節,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引導廣大群眾增強法治意識,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比如為給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提供法制保障,中央政法委等五部門出臺《關于政法機關依法保障疫情防控期間復工復產的意見》,針對企業復工復產可能遇到的法律問題,出臺12項具體舉措和工作要求,在堅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依法保障有序復工復產,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資保障,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為保持我國經濟社會良好發展勢頭、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