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我們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道理。”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人民群眾是生產力變革的最活躍的因素。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價值觀,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價值觀念在一定社會的文化中是起中軸作用的,文化的影響力首先是價值觀念的影響力。
在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新時代新征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二十大提出,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把凝心鑄魂筑牢根本作為這次主題教育的五大目標之一。
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創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的奮斗歷程既是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光輝奮斗史,亦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探索史。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提出并發展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樹牢造福人民的政績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高質量發展,不搞貪大求洋、盲目蠻干、嘩眾取寵;堅持出實招求實效,不搞華而不實、投機取巧、數據造假;堅持打基礎利長遠,不搞急功近利、竭澤而漁、勞民傷財。”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并提出到2035年“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我們要深刻理解這一本質要求,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扎實邁進。
“六個必須堅持”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性發展,為我們把握好運用好黨的創新理論的思想精髓提供了“金鑰匙”。堅持守正創新是“六個必須堅持”中的一項重要理論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創造性發展的具體展現,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重要意義。我們必須深刻把握其包含的哲理、學理、道理,才能知其言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其成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對任何問題的認識和分析,都要從歷史的認識和分析著手。“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也是當代中國歷史科學崇高的歷史使命。廣大史學工作者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的教導,使命在肩,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開始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