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鞏固,復工復產取得重要進展,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加快恢復。同時,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4月1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持續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證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在2019年“基層減負年”取得明顯成效基礎上,進一步聚焦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提出一系列重要舉措。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時,認真貫徹落實《通知》要求,可以讓基層干部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抓落實。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在黨堅強有力的領導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在為取得最后的勝利而奮斗搏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一樁盛事,認識實現這個目標深刻的戰略意蘊,有助于我們更加自覺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朝著更加美好的未來繼續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他強調,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脫貧攻堅,確保取得最后勝利”。確保不折不扣完成脫貧攻堅的目標和任務,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的作用。
[摘要]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和指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新理念、新目標、新原則、新思路,指導我國民生建設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深入探究習近平關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論創新,對于我們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意蘊和價值取向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學說是科學社會主義的要諦,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指針。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綱領性文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理論的國家學說,從十個方面勾勒它對國家學說在新時代發展的主要亮點。《決定》深化了國家學說的內涵,拓展了它的外延,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國家長治久安、永葆青春的法寶。
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尊重。然而1840年后,中國陷入了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國人民經歷了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從此,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國家統一、建立民主政治、推動文化繁榮興盛、為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等,注定是中國政治舞臺上一切有責任感的政治組織的崇高使命,這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從歷史合力論角度看,一切代表并實現這個公約數的政治組織就會被歷史和人民所選擇,一切背離這個公約數的政治組織就會被歷史和人民所拋棄,歷史和人民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闡述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并指出,這些顯著優勢,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據。深入理解和領會這一判斷有助于我們更加堅定“四個自信”,有助于我們滿懷信心地投入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接續奮斗。
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今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我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幫助這么多人脫貧,這對中國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脫貧攻堅制度體系,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的嶄新篇章,在扶貧脫貧領域取得的成就和經驗,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