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深沉的使命憂患感,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使黨的面貌煥然一新,為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黨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發出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動員令,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指明了方向。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這是黨中央立足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對于我國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對于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對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國家一定要有正確的戰略選擇,我國是個大國,必須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制造業水平,不能脫實向虛。我們要深刻領會習近平同志關于發展實體經濟特別是先進制造業的戰略思想,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的總體要求和戰略部署,加快建設制造強國,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是我們黨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主線的新定位、新要求,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堅定決心和歷史擔當。我們要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準確把握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切實增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自覺性和使命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所強調的,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而為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構筑堅實基礎。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十九大報告通篇3萬余字,可謂字字珠璣,其中深意你真的讀懂了嗎?聽了專家的解讀,或許會讓你豁然開朗。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把力量凝聚到黨的十九大確定的各項任務上來,作出如下決定。
邁上新時代的征程,偉大夢想召喚我們奮斗;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復興前景激勵我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