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制度建設的議題確定和研究部署,具有深厚的思想內涵和廣闊的歷史背景。本文以我國制度的歷史發展為主線,談幾點認識:
一、長期歷史發展形成的制度成果
制度,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規則體系,代表了一定社會的組織結構和組織體系,也反映出一定的思想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這一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團結帶領人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贏得了中國革命勝利,并深刻總結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經驗,不斷探索實踐,不斷改革創新,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和發展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制度體系是從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不斷探索中得來的,是從黨領導人民歷經艱辛曲折,創造革命、建設、改革的偉業中得來的,是從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中得來的。應該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是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的中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國人民,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制度成果的科學總結和提煉升華。
二、科學理論指引形成的制度成果
馬克思主義分析并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既肯定社會生產對于上層建筑、社會制度的基礎性作用,又強調后者的相對獨立性和巨大反作用。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進代表人民利益、適應中國國情和時代發展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在這一艱辛探索的偉大實踐中,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一次次展現出“理論成果”轉化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偉大與神奇。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黨的理論發展和創新又一次實現偉大飛躍,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是在科學理論指引下、在中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制度化體現,是與社會生產、交換和消費等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制度形式,是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階段和建設實踐的制度性成果。
三、根植中國國情形成的制度成果
湯因比曾說過,傳統的中國國家和社會制度是“一個絕無僅有的、完整偉大的體制”。就中國歷史和傳統社會而言,中華文明所孕育的社會的制度在近代之前是綿延不絕的,展現了超越西方社會的延續性。但是,近代以來在西方列強的入侵與壓迫下,近代中國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并由此催生了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總體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社會長期歷史發展、特別是近代以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的自然延續,是具有歷史必然性的社會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進程中積淀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等一系列優秀文化傳統,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等思想境界和政治理念,為新中國70年發展和制度建設奠定了“以人民為中心”堅實的政治基因與文化元素,為新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發展奠定了一系列優秀的價值理念和實踐追求。
四、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制度體系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維護多數人即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始終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始終重視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始終注重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最鮮明的價值取向,我們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最大程度地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制度;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70年來,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讓人民群眾共享各方面的發展成果,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匯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展和鞏固的力量。
五、推進中華民族復興的制度體系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實踐之源。實現民族復興,是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新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形成過程中,始終聚焦現代化命題,致力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切,都離不開制度支撐和保障。1957年3月,毛澤東指出,建立新的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場偉大的斗爭;社會主義新制度一定會鞏固起來的,我們一定會建設一個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把社會主義制度與現代化聯系起來,明確了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伊始,為盡快實現工業化,我們借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迅速全面地恢復了國民經濟。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把工作中心重新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創造性地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些制度既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從實際出發,充分吸收資本主義合理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70年來,我們創造了舉世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說明我們具有制度優勢,能夠確保實現民族復興。
六、應對時代發展要求的制度體系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充滿各種風險挑戰。順應時代發展,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矛盾問題,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的保障。歷史表明,國家治理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必須轉化為成熟、定型的制度,并得到有效貫徹執行,才能持續長久發揮效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啟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制度體系的新征程。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描繪全面深化改革新藍圖到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新局面形成,“制度”“治理”成為關鍵詞。在改革總目標指引下,簡政放權劃定政府與市場邊界、“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扎牢生態籬笆……這些都為回應時代發展要求、應對各類風險挑戰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是我國制度體系發展的光輝里程碑和新起點。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制定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制度體系意義重大,把這一制度貫徹落實好意義同樣重大。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自覺尊崇制度、嚴格執行制度、堅決維護制度,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發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