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一中美AV一中文字慕,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黨群建設

THE CONSTRUCTION OF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黨群建設 ? 專題聚焦

信心來自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閱讀次數:3256 新聞作者:光明日報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兩次召開會議進行專題研究,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多次開會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調研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疫情防控是一場保衛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嚴峻斗爭。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把疫情防控工作抓細抓實。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全國各地先后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全國多地先后派出醫療救治隊增援湖北;全國各地踴躍向湖北捐款、捐贈醫用物資;全國多部門聯合攻關疾病診治、疫苗藥物研發,并取得重要進展;十天建成武漢火神山醫院、半個月建成武漢雷神山醫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作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我們仍然需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1.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勢的形成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重大戰略實施、重大科技攻關、重大工程建設、重大災害防治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促成這一制度優勢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人民群眾的國家利益取向等。

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能保證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著眼國家長遠利益,對重大項目進行謀劃和布局;能保證以人民利益為取向,把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作為大事來辦,通過重大項目的實施保障和實現人民利益;能借助完備的組織架構實行政治動員,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集中各方面力量、各方面資源來辦大事;能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擔負辦大事過程中的急重險難任務,以引導全社會參與辦大事的過程,擔負辦大事的責任。這次疫情防控,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多次召開會議、聽取匯報、作出重要指示,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之一。國有經濟掌握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和基礎性行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過程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公有制為主體,使國家能夠集中有限資源用于急需的領域、行業,為資源的調撥、使用提供了方便。如我國土地資源的國家、集體所有,為重大工程建設所需土地資源的征用提供了方便;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為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保證重大工程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提供了保障。

人民群眾的國家利益取向。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一方面,國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進了人民的政黨認同、國家認同和制度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彰顯了我國國家制度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通過倡導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人民群眾的集體意識、國家觀念增強,能正確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甚至犧牲個人利益以實現國家利益、集體利益。人民群眾的國家利益取向是促成集中力量辦成大事制度優勢形成的重要因素。

2.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勢的表現

集中力量辦大事作為我國的國家制度優勢,有其獨特的內涵和運行機制,主要表現在堅持全國一盤棋、資源的集中使用、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和立足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堅持全國一盤棋。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哪些矛盾和問題優先解決,需要統籌規劃,合理安排。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就是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明確發展的重點、次序、路徑、方法,確保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從國家長遠利益出發進行重大科技攻關、重大工程建設的布局和實施,以保證國家重大戰略的實現;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以確保重大項目的順利實施。這次疫情防控,全國形成了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堅持全國一盤棋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前提。

資源的集中使用。資源總是有限的,有限資源首先要滿足關鍵領域、行業的發展需要,缺乏資源或資源不足,難以辦成事,甚至無法辦成事。集中力量辦大事,就是要將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用于急需的領域、行業,以確保重大項目的突破。“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就集中了當時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形成了資源集中的優勢。在汶川地震救援和災后重建的過程中,也集中了各方面的資源。這次疫情防控,我們同樣堅決把救治資源和防護資源集中到抗擊疫情第一線,優先滿足一線醫護人員和救治病人需要。

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大事往往是難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才能辦成。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只要我們緊緊依靠人民,就沒有戰勝不了的艱難險阻”。集中力量辦大事首先要集中人民的力量,贏得人民在輿論上、行動上的支持。縱觀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史,在大事面前,全國人民表現了空前的團結,民族凝聚力不斷增強,海外華僑華人也參與其中,以不同的方式貢獻智慧和力量。面對疫情防控,有關部門各司其職,軍隊積極支援地方疫情防控。各地區成立了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掛帥的領導小組。各黨政軍群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等緊急行動、全力奮戰,廣大醫務人員無私奉獻、英勇奮戰,廣大人民群眾眾志成城、團結奮戰,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

立足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們并不排斥外國的先進技術、經驗或援助,但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攻堅克難。每一項重大技術的突破,每一項重大工程的完成,主要立足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兩彈一星”的技術突破,還是載人航天技術、高鐵技術的突破,都主要依靠我國自己的力量;“南水北調”工程、三峽水利工程、1998年抗洪、汶川地震的救援和災后重建,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建設,亦是如此。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勢的重要支撐。

3.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勢的作用

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新中國的發展進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贏得了關鍵領域的高效率發展,補齊了發展短板,增強了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關鍵領域的高效率發展。集中力量辦大事,使我國在一些關鍵領域、重大項目上以較短時間實現了突破和創新。從重大技術創新來看,1956年12月,國務院制定了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的第一個遠景規劃,將導彈、原子彈的研制提到日程上來。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從規劃到成功,用了不到8年時間;1966年10月,中國第一枚導彈核武器發射成功,實現了原子彈、導彈“兩彈結合”,從規劃到成功,用了不到10年時間;1967年6月,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標志中國核武器發展進程有了質的飛躍。中國從原子彈試驗成功到突破氫彈技術,用了兩年零兩個月。1958年5月,毛澤東同志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1970年4月,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從醞釀到成功用了不到12年時間。就重大工程建設而言,被英國《衛報》稱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港珠澳大橋,從動工建設到開通營運,只用了9年時間;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航站樓,居于“新世界七大奇跡”之首,從開工建設到投入運營用了不到5年時間。就重大災害的救援和災后重建來說,汶川地震后,舉國上下形成了全黨動員、全軍集結、全民行動的救災局面,組織開展了中國歷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動員范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災斗爭,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災群眾生命、降低了災害造成的損失。決定用3年時間完成的災后恢復重建任務,在兩年時間內基本完成,受災地區居民住房條件顯著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災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居民基本生活條件超過災前水平,創造了災后重建的奇跡。集中力量辦大事贏得了時間、贏得了速度,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用幾十年的時間,在發展的很多方面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發展歷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補齊發展短板。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短板,是難以避免的,我國自然也不例外,貧困人口的存在就是其中之一。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國集中各方面力量,構建了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扶貧格局,形成了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扶貧體系。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通過發展生產脫貧、易地搬遷脫貧、生態補償脫貧、發展教育脫貧、社會保障兜底等舉措,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向世界證明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一個國家要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掌握關鍵技術至為重要,這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組成部分。我國載人航天技術、高鐵技術的突破,搶占了國際技術前沿領域的制高點,成為我國科技發展水平提升的重要標志。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時說:“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我國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這個法寶搞出來的,千萬不能丟了!”集中力量辦大事有利于提升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權。

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國際地位與國家實力緊密相連,“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有效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進而實現了中國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與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外交成就。1988年10月,鄧小平同志在視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時說:“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中國減貧脫貧取得的成就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世界銀行2018年發布的《中國系統性國別診斷》報告認為,“中國在快速經濟增長和減少貧困方面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這次疫情防控,國際社會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中國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中國為世界衛生事業作出重要貢獻”。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勢的充分發揮。

我們堅信,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全體中華兒女的眾志成城、勠力同心,有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勢的有力保障,我們一定能取得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終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