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一中美AV一中文字慕,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黨群建設

THE CONSTRUCTION OF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黨群建設 ? 專題聚焦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閱讀次數:3416 新聞作者:河北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如今,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絕大多數貧困縣已經脫貧摘帽,絕大多數貧困人口已經脫貧出列,貧困發生率已下降至0.6%,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河北省6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774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歷史上首次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這其中產業扶貧發揮了決定性作用。2020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將圓滿收官,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將全部脫貧。但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鞏固和拓展產業就業扶貧成果,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發展產業不僅是實現脫貧、穩定脫貧的根本舉措,也是確保持續增收、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開發式扶貧是中國減貧方略減貧模式的主要特征

對于解決貧困這個世界性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內生動力對扶貧開發的決定作用,強調“扶貧不是慈善救濟,而是要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創美好明天”“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智和志就是內力、內因”。習近平總書記早在福建寧德工作時就創造了“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扶貧經驗,強調貧困地區、貧困群眾首先要有“飛”的意識和“飛”的行動。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指出:“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如果憑空救濟出一個新村,簡單改變村容村貌,內在活力不行,勞動力不能回流,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這個地方下一步發展還是有問題。一個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2017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赴河北張家口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強調:“要把扶貧同扶志結合起來,著力激發貧困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主動性,著力培育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意識和觀念,引導廣大群眾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實現脫貧致富。”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提高其發展能力,發揮其主體作用,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思想的重要內容,在指導我國扶貧開發和脫貧攻堅實踐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我國扶貧工作的最大特點就是“開發式扶貧”,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注重培育“造血”功能;堅持外在幫扶與自我發展相結合,強調培育內生動力。扶貧不是簡單地給錢、給物,而是在國家支持和社會幫扶下,通過合理開發利用貧困地區資源要素,改善發展環境和發展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生產、擴大就業,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特別是通過精心選擇和組織實施扶貧項目,通過技術培訓和提高勞動者技能,把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納入生產經營和產業發展體系,使之在經濟上具有自我發展能力,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脫貧致富。這種扶貧才是治本之策,這種脫貧才是徹底脫貧。

產業扶貧是開發式扶貧的主要形式

分類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內涵和要求。我國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組織實施了“五個一批”工程,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除社會保障兜底外,其他開發式脫貧舉措,都直接或間接地依靠發展生產而實現脫貧。易地搬遷脫貧,不只是解決住得好的問題,還要考慮搬遷后的生產生活,必須通過發展產業,讓搬遷后的人有業可就、有收入來源,從而實現脫貧致富。生態補償脫貧,不只是簡單給錢,增加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轉移性收入,還要通過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增加其勞動就業收入。發展教育脫貧,不僅僅是解決貧困家庭受教育子女的上學問題,更主要的是通過提高貧困人口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質,提高其從業就業能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教育脫貧發揮作用最終也要回歸到發展產業、增加收入上來。所以說,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他強調,要把發展生產扶貧作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從我國脫貧攻堅實踐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務工和產業脫貧,人均純收入大幅度增長,且工資性收入和生產經營性收入占比上升。貧困地區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產業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旅游扶貧等較快發展,貧困戶就業增收渠道明顯增多,自主脫貧能力穩步提高,貧困地區經濟活力和發展后勁明顯增強。產業扶貧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產業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

提高產業扶貧質量和效益,關鍵要在“精準”上做文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要立足當地資源,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商則商、宜游則游,通過扶持發展特色產業,實現就地脫貧。因地制宜發展扶貧產業,是一個瞄準市場需求、挖掘資源優勢、開發特色產品、不斷提高質量效益的過程。從河北省實際看,近年來著力在“精準”上下功夫,通過不斷加大產業扶貧力度,深入實施貧困地區特色產業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快發展對貧困戶增收帶動作用明顯的種植養殖業、林草業、農產品加工業、特色手工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積極培育和推廣有市場、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產品,脫貧成效顯著。各地在推進產業扶貧過程中,創造了許多符合當地實際的扶貧經驗和具體模式。

讓群眾受益是產業扶貧的目的所在。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深度貧困地區要改善經濟發展方式,重點發展貧困人口能夠受益的產業,如特色農業、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和服務業等。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要延伸產業鏈條,提高抗風險能力,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產業扶貧,要著力提高貧困人口參與度和受益水平,通過讓貧困戶參與產業化經營,增加貧困戶生產經營收入;通過延長產業鏈,增加扶貧產業附加值;通過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戶受益。

可持續發展是扶貧產業的生命力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對鞏固產業扶貧成果十分關心,強調要加大產業扶貧力度,種養業發展有自己的規律,周期較長,要注重長期培育和支持。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說,“鄉親們脫貧后,我最關心的是如何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確保鄉親們持續增收致富”。發展扶貧產業,既要重當前,也要謀長遠。著力提升扶貧產業內在素質,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地適應發展變化的市場需求,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以創新推動扶貧產業優化升級

貧困地區、貧困人口不僅要脫貧摘帽,還要進一步發展、增收、致富,最終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總的要有利于激發欠發達地區和農村低收入人口發展的內生動力,有利于實施精準幫扶,促進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支撐,要根據新發展階段主要矛盾變化,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經營管理創新,有序推動扶貧產業優化升級。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擴散和應用,催生了產業發展前沿一系列變革,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為傳統資源的開發利用、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注入了新動能、新活力。貧困地區雖然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相對較差、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水平較低,但也擁有豐富多樣的特色資源、特色文化,只要轉變觀念、善于創新,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創新要素,突破傳統經濟發展束縛,就可以變劣勢為優勢,實現新技術供給和新經濟需求條件下的跨越發展。要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適應現代社會人們懷念鄉愁、向往回歸自然的需求,深入挖掘貧困地區物質文化資源和環境資源,用“新”發力,在“特”上做文章,采取“科技+”“文化+”“生態+”“電商+”“旅游+”等多種融合創新模式,推動貧困地區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