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治國理政全過程。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對黨的奮斗歷程和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正是在一系列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的引領下,我們黨把扶貧脫貧作為關乎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來抓,始終堅持脫貧攻堅為了人民、脫貧攻堅依靠人民、脫貧攻堅成效由人民評判,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的新篇章。
“一個不能少”,回答了“為了誰”的問題,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宗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脫貧致富一個不能落下”。這既充分表明了我們黨對貧困群眾的關心關懷和脫貧攻堅的堅強決心,回答了脫貧攻堅“為了誰”的問題,也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消除貧困是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的內在應有之義。馬克思、恩格斯從無產階級立場出發,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一切形式的奴役、社會貧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的基礎”內生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天然基因。由此,提出要廢除不合理的、不公平的資本主義制度,“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共產主義制度)。同時,也明確提出共產黨人要“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要為人民群眾服務、代表人民群眾利益。
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中國共產黨人從黨成立之日起就確立了為天下勞苦人民謀幸福的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大力推進脫貧攻堅這項歷史性工程,就革命老區脫貧致富、東西部扶貧協作、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等工作,進行戰略性考量、全局性安排,領導人民逐步消除貧困、增進人民福祉、創造幸福生活。我們黨關于脫貧攻堅的全面部署與系統舉措,建立的脫貧攻堅制度體系、探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扶貧開發道路等,都充分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和“心懷人民、不負人民”的政治情懷。
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貧困人口追求幸福的基本要求,這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我們的莊嚴承諾”。在脫貧攻堅中,我們黨始終以人民利益為重、傾聽人民聲音,認真落實“兩不愁三保障”政策,大力解決貧困群眾就業、教育、就醫、醫療、社保、養老等生產生活問題,不斷滿足貧困群眾在物質、文化、政治、民生和生態等各領域的利益需求,提升貧困群眾的整體生活水平和發展層次。始終堅持補齊貧困群眾發展短板,加快推進民生領域工作,健全社保兜底機制,普遍解決貧困群眾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住房難等問題,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使“兩不愁”真不愁、“三保障”真保障,提升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激發內生動力”,回答了“依靠誰”的問題,表明了脫貧攻堅的依靠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脫貧攻堅必須依靠群眾,組織和支持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發揮人民群眾主動性”。這既充分闡明了只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尤其是貧困群眾的作用,才能創造打贏脫貧攻堅戰這項推動人類發展進步的偉業,回答了脫貧攻堅“依靠誰”的問題,也深刻揭示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貧困群眾有通過努力奮斗獲取幸福的能力和潛力。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全國各地下大力氣做好貧困群眾動員引導、教育組織工作,注重治貧與治愚、富口袋與富腦袋相結合,培育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觀念,擺脫意識貧困、思想貧困,拔除“窮病根”。注重在思想上“扶志”,堅持正向引導激勵機制,克服少數貧困群眾“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激發他們敢想敢干、敢于追夢的內在愿望和信心。注重在能力上“扶智”,完善勞務補助、生產獎補、以工代賑等機制,用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用產業扶貧增強持續增收的“造血”功能,用科技扶貧提升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支持引導貧困群眾靠自己的辛勤勞動改變貧困面貌、實現脫貧致富。
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我們黨深刻地認識到,只有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人民群眾的智慧轉化為鮮活的實踐,才能形成脫貧攻堅的巨大內生動力。因此,在脫貧攻堅的實踐中,尤為注重發揮貧困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完善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群眾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培育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鼓勵引導貧困群眾積極參加扶貧項目,形成了可持續的脫貧機制和致富動力。另外,也特別重視激發貧困地區基層干部的創造性,支持他們大膽改革、創新探索,干部“微商”、愛心認購等模式應運而生。當前,脫貧攻堅進入倒計時,要繼續推進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一領辦三參與”產業發展扶貧、“互聯網+”社會扶貧、消費扶貧等好經驗好做法,打通制約貧困地區生產消費的堵點難點,實現“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門路”。
構建大扶貧格局。脫貧致富不僅是政府和貧困地區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我們黨始終堅持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全國聯動、全民共舉,實施駐村幫扶、東西部協作扶貧、定點扶貧等舉措,形成了貧困地區干部群眾齊心協力、各級扶貧主體組織推動、社會各界守望相助的大扶貧格局。同時,廣泛動員、凝聚力量,搭建平臺、開辟渠道,激活資金、技術、市場、管理等要素,支持和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協同參與,拓展了脫貧攻堅的資源總量,形成了全社會合力攻堅的良好局面。
“要群眾認賬”,回答了“誰評判”的問題,明確了脫貧成效由人民檢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沒脫貧要同群眾一起算賬,要群眾認賬”。這回答了脫貧攻堅成效“誰評判”的問題,充分體現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評判標準,也深刻揭示了人民是“閱卷人”,黨的一切工作必須堅持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讓人民評價。
把“貧困群眾滿意”作為脫貧成效檢驗標準。脫貧攻堅的成色和質量要以貧困群眾是否滿意高興、貧困群眾生活是否得到改善、貧困群眾權益是否得到保障為根本準則。然而,貧困群眾的滿意并非來自于虛假的套路、夸張的宣傳、空洞的言語,而是來自于實實在在的行動、真情實意的投入。因此,廣大黨員干部要始終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不急一時之功、不圖一己之利,緊緊圍繞“五個一批”“六個精準”等要求,堅持“一村一扶”“一戶一幫”,因地制宜實施脫貧措施,及時解決群眾關切問題,用實實在在的脫貧成效贏得貧困群眾的真正滿意。
嚴格考核監督機制。脫貧攻堅越是到了最后階段,就越要積極擔當作為、保持攻堅態勢,不拖延不搶跑,防止松勁懈怠、消極厭戰,防止沖刺搶跑急于“清零”;就越要嚴格執行貧困退出標準和程序,成熟一個摘帽一個,不降低標準、影響成色,不搞虛假式、算賬式、指標式、游走式、突擊式脫貧,確保脫真貧、真脫貧。應不斷完善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跟蹤監測、動態管理,重點關注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提前做好幫扶準備,為鞏固脫貧成果加上“保險閥”。應繼續實施嚴格的考核評估體系,開展多渠道全方位的督查巡查,整治問題不手軟、轉變作風不懈怠,重拳出擊扶貧領域腐敗問題,嚴肅問責弄虛作假的作風問題,做到陽光扶貧、廉潔扶貧,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脫貧答卷”。
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脫貧攻堅重點解決的是貧困群眾的溫飽問題,而要實現脫貧后的穩定發展、人民生產生活的持續改善,真正接受人民的檢驗、歷史的檢驗,還必須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有機銜接。必須抓好產業銜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積極創新產業扶貧模式,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將產業扶貧轉變為產業興旺。必須抓好人才銜接,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抓牢“在鄉人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抓實“返鄉創業人才”提供政策支持,抓活“下鄉人才”引進技術精英,將扶貧尖兵轉變為振興隊伍。唯有以為民之情、攻堅之勇和“繡花”之功,鞏固擴大脫貧攻堅成果、高位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從目標任務、政策規劃、制度機制等方面實現兩者的“同頻共振”,才能與人民攜手邁向更為富裕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