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后的集中宣傳教育和疫情大考的實踐教育、自我教育,人們從理論與實踐的聯系中、理性與感性的交融中、中國與外國的比較中,對全會的重要內涵和精神有了更加真切的感悟,對全會在“中國之治”中的里程碑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把“中國之治”推向制度高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革命時期,我們黨領導人民在局部地區進行了政權建設的探索和實踐,并為新中國國家制度的構建提供了理論準備和框架藍圖,奠定了新中國國家制度的基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探索中雖然有曲折,但支撐國家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主體架構在這一時期形成了。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著力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不合理的體制機制。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提出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的目標任務。此后,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對制度建設作出了部署。
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把制度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地位。黨的十八大提出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立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黨的十九大在現代化建設“兩步走”的戰略安排中,明確了國家制度和治理能力建設的目標內涵。
在長期探索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推向了新的高度,其里程碑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認識進入新境界,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上“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這個重大政治問題;實現了頂層設計,第一次完整地描繪了制度圖譜;提供了行動綱領,制定了任務書,勾畫了路線圖,明確了時間表。
為“中國之治”確立制度目標
四中全會《決定》提出了“三步走”的總體目標: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對于這一制度目標的內涵和意義,要放在我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和整個國家現代化的奮斗目標中才能準確加以理解和把握。從我國現代化的探索過程可以清晰地看出,現代化建設的領域不斷在拓展,內涵逐步在深化。深就深在把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一步步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將其與整個國家現代化建設越來越有機地融合起來。四中全會的深刻性及其意義就在于,從整體上對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工作作出制度化安排,即把制度融入、貫穿、覆蓋所有領域所有方面,形成了中國制度,或者說“制度中的中國”。這就鮮明地彰顯了制度和治理的地位和作用:它不僅是國家現代化的一個方面的重要內涵,而且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根本保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重要講話中指出的那樣,這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任務。因此,經過這次全會,我們不能再局限于一般性地強調制度,而應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上強化“大制度”格局和意識。
揭示“中國之治”制度密碼
四中全會《決定》系統闡述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并把它與堅定“四個自信”聯系起來,使我們對為什么能夠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道路是走出來的,自信也是相伴而生走出來的。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對三者關系作出了闡述。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四個自信”。
四中全會《決定》總結概括的十三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內涵豐富而又相互貫通,體現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優勢的系統性、整體性特征。這不僅對于堅定制度自信,而且為堅定“四個自信”提供了基本依據。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在“四個自信”中,制度自信處于非常關鍵的地位。高度的制度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的集中體現,是堅定“四個自信”的底氣所在、信心所在。
描繪“中國之治”制度圖譜
《決定》從十三個方面部署了堅持和完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重點任務,第一次描繪了“中國之治”的制度圖譜。擺在首位的是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這是國家治理的關鍵和根本。必須堅持“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
要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根本制度包括: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和全面領導制度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根本領導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文化制度;共建共治共享是我國的根本社會治理制度;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我國的根本軍事制度。基本制度,在政治領域體現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在經濟領域體現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要制度是治理國家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的具體制度。對于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應側重于堅持和鞏固,而重要制度更多的是要完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