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底,集團資產規模達到 4641 億元,年營業收入超過 920 億元,全資及控股企業710余家,參股企業120余家,擁有員工3.4萬余人,投資區域遍布全國31個省區市以及海外,控股京能清潔能源、京能電力、昊華能源、京能置業、北京能源國際、京能熱力六家上市公司,盈利水平長期穩居北京市屬企業前列。2024年在中國企業500強排名第247位,中國服務企業500強排名第87位。
截至2023年底,集團運營裝機容量達4827萬千瓦,其中清潔能源發電裝機 2717 萬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2118萬千瓦);煤炭產量2730萬噸/年;管理的供熱總面積約5.74億平方米,其中,北京市供熱面積3.91億平米,占首都核心區供熱市場的80%以上。
迄今,我國已經實施了13個五年規劃(計劃)。這一歷史過程,充分體現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積極探索,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蘊藏著許多寶貴的國家治理經驗。
五年規劃(計劃)是與時俱進的
縱觀13個五年規劃(計劃),在目標、性質、內容、體系和程序等方面,不是一成不變,而是與時俱進的。
目標方面,經歷了從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到實現四個現代化,從解決人民生活溫飽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演變;在性質上,發生了從單純指令性到兼具預測性和指導性,再到兼具預期性和約束性的轉變。內容方面,實現了從單純的經濟計劃到經濟社會計劃,再到包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等在內的國家全面綜合規劃的發展。體系方面,從單一的經濟計劃,擴展到編制總體規劃、重點領域專項規劃、重點經濟區域規劃、空間發展主體功能區規劃等復雜規劃體系,規劃涉及的區域也從大陸的行政區域擴大到了港澳臺地區,規劃指標也從實物產量指標為主,演變為價值指標為主。程序方面,從中共中央直接制定演變為中共中央提出規劃建議、國務院編制綱要、全國人大審議的法制化、制度化規劃。
五年規劃(計劃)的三個重要時期
我國制定實施的13個五年規劃(計劃),按照其歷史演進的過程可劃分為三個時期。一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二是從改革開放到黨的十八大之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
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從1953年開始實施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這段傳統計劃經濟時期中國編制實施了5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五個五年計劃,中國經濟建設的中心任務是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實現四個現代化。在編制與實施理念上,強調通過完全的政府計劃指令性方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獨立完整工業體系與國民經濟體系。
從改革開放到黨的十八大之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包括“六五”計劃到“十二五”規劃,“五年規劃”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單純指令性計劃逐步演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明確經濟社會發展方向、描繪總體發展藍圖、確定政府未來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的綱領性文件。總體上看,在“六五”計劃到“十二五”規劃實施的35年,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事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征程,實現了從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到總體實現小康社會、再邁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成就,國民生產總值提前達到了到20世紀末比1980年“翻兩番”的經濟建設目標,推進了從傳統計劃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不斷轉型。
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五年規劃”。“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十三五”規劃面臨著解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出現的諸多問題,承載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笆濉币巹澨岢鲆詣撔?、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指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強調解決新常態下的發展動力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注重以約束性指標促進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強化公共服務、社會治理、資源環境等方面的目標和指標,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以及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區域發展戰略,強調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首次將制度建設作為五年規劃的主要目標之一,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