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正處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將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即將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號角已經吹響。已經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必將創造出新的、更大的奇跡。
小康、現代化:中國人民念茲在茲的兩個重磅語匯
小康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但是,今天的小康社會早已不是古人眼里的“朦朧畫”,而是中國共產黨人手里的“工筆畫”。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使用“小康”“小康之家”的概念確立中國的發展目標,既符合中國發展實際,也容易得到最廣大人民理解和支持。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提出,到20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提出,今后要繼續努力奮斗,確保到二〇二〇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作出了新的描述,主要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指出:“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小康”指的是發展水平,“全面”指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既充分肯定“十三五”時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歷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可以如期實現,又清醒提出將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系統評估和總結,然后再正式宣布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建設現代化國家,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不移、一以貫之的主題。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黨就下定決心徹底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致力于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宏偉目標。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提出,要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1964年第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提出、1975年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重申,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小康”是“四個現代化的最低目標”。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1997年黨的十五大、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到21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2017年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小康、現代化,念茲在茲。今天,小康和現代化在行進途中實現了歷史性交匯、現實性對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成為了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時間節點,它一頭接續第一個百年的英雄史詩,一頭開啟第二個百年的壯闊篇章。
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目標,更是動力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能首先明確自己的方向和目標,都能科學制定自己的規劃和部署,都會主動探索自己的路徑和舉措。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時期,我們曾確定分兩步走到20世紀末實現現代化,即: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先后提出過現代化的兩個目標,即:第一,到21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第二,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既是現代化的提速,更是現代化的提質。
黨的十九大對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涵和特征都進行了概括,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于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的遠景目標作出了更為詳盡、更為豐富的描繪,即: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2020年、2035年都是重要的時間節點,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由此順理成章地演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就具有了全新的意蘊和旨歸,并把中國現代化建設推向新的歷史高度。
新征程:千里之行的接力賽跑
現代化是近幾百年來人類歷史的基本進程和根本特征,但是現代化并沒有千篇一律、普遍適用的教科書,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現代化道路和模式。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中國的現代化史無前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場接力賽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近五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即,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臺階,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
藍圖已繪就,奮斗無窮期。“十四五”時期,我們將繼續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內市場、深化改革、鄉村振興、區域發展、文化建設、綠色發展、對外開放、社會建設、安全發展、國防建設等重點領域、重點任務,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到那時,中國的經濟發展將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將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將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將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將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將得到新提升。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復雜變化。我們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一如既往地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一如既往地堅持和加強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辦好自己的事,認識和把握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趨利避害,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接續前行。展望前路,再奮斗十五年、三十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現實圖景必將一一展現在世人面前。
科學把握預立的辯證法,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安排。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人民成功的實踐昭示世人: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只要找準方向、馳而不息,條條大路通羅馬。奮力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壯麗篇章,中國人民的新實踐將繼續向世人昭示:中國的現代化是一條通向現代化的新路,必將為人類文明進步和人類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中華民族有這個自信,更有這個能力。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林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