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一中美AV一中文字慕,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黨群建設

THE CONSTRUCTION OF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黨群建設 ? 專題聚焦

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結合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閱讀次數:3587 新聞作者:學習時報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一方面,過去注重“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模式,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國際經濟貿易形勢的變化,其動力在顯著衰竭,對此必須作重大的戰略調整,將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擴大國內需求上,放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上,更多地依靠國內大循環壯大自身。另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長足發展,我們已經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人力資本,特別是內需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強,我國有14億多人口,人均GDP已突破1萬美元,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決定了我國未來消費增長空間巨大。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標志著黨的十九大確定的一系列重要戰略不斷深入且更加成熟。

構建新發展格局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具有“綱領之綱”的重要地位。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目標導向,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為目標,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還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一方面,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另一方面,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打通經濟循環的淤點堵點,提升產業鏈、供給鏈的完整性,使國內市場成為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十四五”規劃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四五”時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起步期和關鍵期。是否能盡快構建反映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新發展格局,事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笆奈濉睍r期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按照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的結合來確定重點,抓好落實。

從目標導向構建新發展格局要突出“培、建、集”三個關鍵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了2035年的遠景目標就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即包括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等9個方面;而“十四五”時期目標則是實現“六新”: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無論是2035年遠景目標,還是“十四五”時期目標,既體現高質量發展的高標準要求,還體現目標的全面性和綜合性。要實現高質量、全面、綜合性等戰略目標,必須要在培育新產業、新動能上下功夫,必須要在建設完整的體系和機制上下功夫,必須要在改革、發展與開放等系統集成上下功夫,使它們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強大支撐。首先,要大力培育新產業、壯大新動能、加強新基建,使新發展格局強大有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十四五”時期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數字化發展等。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發展。其次,要建設完善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來支撐新發展格局。相比較以前的五年規劃(計劃),“十四五”時期更加注重體系的現代化,強調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并提出要健全科技倫理體系這樣的新目標。國家創新體系可以理解為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體系,有了強大的動力體系,新發展格局的形成不僅會加快,而且將體現高質量與高水平的特征。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等。最后,要堅持系統觀點,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上要注重運用系統集成方法予以推進。因為新發展格局的顯著特征是它的系統性,著眼于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來構建新發展格局正體現出系統性、整體性的要求。因此,“十四五”時期在確定的堅持系統觀念原則中,強調要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全國一盤棋。改革、發展、開放等體制機制的形成都需要一個不斷集成的過程。在發展上繼續強調要促進城鄉協調、區域協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協調等,著力提高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

從問題導向構建新發展格局則要突出“暢、補、放”三個重要著力點。“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有許多有利條件,但也存在許多挑戰與風險。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不少亟待解決的難題和困難,風險隱患也比較多。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另一方面,盡管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但不得不與越來越多的“逆風逆水”作長期持久的斗爭。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我國的外部環境將會面臨越來越多的“干擾”和沖擊。對此,必須未雨綢繆,主動求變,積極“化危為機”。從問題導向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著力在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上想辦法,必須在補齊各種短板、弱項上出實招,必須在進一步放松管制,激發市場活力上多用功,使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都暢通高效。首先,促進國民經濟循環上要找準重要淤點堵點,做好“暢通”這篇大文章。暢通國內大循環,要把重點放在以下方面:依托強大國內市場,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促進農業、制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關系協調;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要立足國內大循環,發揮比較優勢,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其次,在補短板、強弱項上,要更加有力,更加注重機制建設。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市政工程、農業農村、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公共衛生、物資儲備、防災減災、民生保障等領域短板;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補基礎研究、核心技術發展不足等短板。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等等。最后,進一步放松管制,激發市場活力。一方面,要繼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另一方面,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新發展格局的加快形成。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研究員——王小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