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深刻指明了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的指導方針、目標任務、戰略舉措,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劃未來的遠見卓識和繼往開來的歷史擔當,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接續推進“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堅定信心和堅強決心,在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建議》的邏輯主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要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建議》的核心要義體現在三個“新”上,就是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牢牢把握這一核心要義。
新發展階段是制定規劃目標的重要依據
根據時與勢的變化,及時對所處發展階段作出分析判斷,確定階段性任務,這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經驗。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這是我們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方位作出新的重大判斷。
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階段在我國發展進程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十三五”時期,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新發展階段,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
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
我們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新階段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建議》始終貫徹新發展理念這條主線,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方針上提出,“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必須遵循的原則上提出,“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在主要目標上提出,“發展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建議》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十二項重點任務,也是按照新發展理念的內涵來組織的。《建議》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這是我們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布局。在創新發展方面,《建議》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按照協調發展的要求,《建議》提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等重點任務;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按照綠色發展的要求,《建議》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按照開放發展的要求,《建議》提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按照共享發展的要求,《建議》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等重點任務。這說明,“十四五”時期的發展,必須更加注重以新發展理念為指揮棒,更加注重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
新發展格局是新形勢下的戰略部署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塑造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而作出的戰略抉擇。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加入國際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對我國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幾年,隨著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逆全球化趨勢加劇,有的國家大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一直強調要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近年來,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多保持在90%以上,有的年份超過100%。所以,國內大循環的動能明顯增強。可以說,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們黨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把握和實踐運用。
新發展格局強調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國內經濟的單循環。國內循環也是建立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大循環,不是每個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環,不是說層層要搞省內循環、市內循環、縣內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深入參與國際循環,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要在更高水平上擴大對外開放,擴大外資企業的市場準入,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市場是全球的稀缺資源,我們要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依托國內強大市場,使我國成為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成為外商投資興業的沃土,使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促進同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繁榮發展。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意味著對外開放地位的下降。相反,展望未來,我國外貿進口和出口、利用外資、對外投資的規模將會持續地擴大,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會持續地提升,這也是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征。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主動作為,是長期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經過一段時間深思熟慮提出的。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指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5月23日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指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講話和在2020年9月17日基層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都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8月24日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新發展格局”正式寫入黨的文件,并對此作出明確部署,表明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新發展,豐富和發展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