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深入研讀《建議》可以發現,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就是: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之前謀劃“十四五”規劃的過程中,在全會之后闡釋全會精神、提出貫徹落實要求時,也總是反復強調要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際上,這三個“新”集中體現了《建議》的核心要義,也是我們深刻理解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鑰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十四五”藍圖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明確提出“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法治政府建設對于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以規范行政決策程序為抓手,推動行政機關適應決策新理念、新約束、新要求,促進行政機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勢在必行。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奮發有為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禮儀是宣示價值觀、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禮儀作為一種制度規范和價值載體,具有成風化人的教化功能。努力實現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目標,需要積極推進禮儀教育,不斷提升人民群眾文明素養,推動全社會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
堅持系統觀念,需要跳出中國、放眼世界,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坐標軸上,把握系統思想的發展脈絡。歐洲的文藝復興,引發了由“神”到“人”思想解放,使人類走出中世紀的蒙昧,迎來了現代文明的曙光,進而催生了一波又一波的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社會革命。
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是重大戰略要求,是因為它體現了時代發展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決定著我國的發展前途和國際地位。
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向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訂立的一份“軍令狀”,也是一份莊嚴的“歷史契約”。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全黨和全國人民經過幾年的艱苦決戰,在2020年迎來決勝收官、兌現承諾的時刻。來到這一歷史里程碑面前、回望風雨兼程走過的路,很值得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和實踐,對中國的歷史和未來,意味著什么,帶來什么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領導人民實施憲法法律,黨自身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憲法是治國理政的總章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根本法律依據。我國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認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斗爭和根本成就,確立我國的國體、政體和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方面重要制度,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長期奮斗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
歷史唯物論作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基礎,為我們全面、準確理解這一重要思想,把握其核心要義提供了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