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一中美AV一中文字慕,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京能集團繼續圍繞“四個中心”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實施“能源為主、適度多元、產融結合、協同發展”的業務組合戰略,實施“立足首都、依托京津冀、拓展全國、走向世界”的空間布局戰略,努力提升綜合實力,努力提升服務首都發展能力,努力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努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努力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著力建設成為管理模式先進、盈利能力穩健、人才隊伍精干、綠色安全高效,有中國特色的國際一流首都綜合能源服務集團。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能源布局將呈“5+1”,多種能源復合開發

2017-11-09 閱讀次數:6988 新聞作者:京能集團
5+1=鄂爾多斯+新疆+山西+蒙東+西南+中東部核電開發帶 

  2030年,我國能源開發應重點建設鄂爾多斯盆地、新疆、山西、蒙東、西南等五大基地加東中部核電開發帶,形成五大能源開發基地加一個核電開發帶的“5+1”格局,新增一次能源供應量可達16億噸標準煤以上,占全國新增能源供應量的90%以上,成為國內新增能源供應的主要支撐。將五大基地定位為國家重點能源基地,科學規劃,合理部署,重點開發,有序推進。 

  我國能源資源分布總體呈西多東少、北多南少的格局,能源資源富集區主要為鄂爾多斯盆地、新疆、山西、蒙東、西南五個能源基地。這五大能源基地煤炭資源占全國總量的90%以上,石油約占30%,天然氣約占70%,水能約占60%,風能占70%以上(圖3)。東中部地區可通過發展燃料運輸量小、能在消費中心附近建設的核電來滿足一部分發展需求。 

  鄂爾多斯盆地能源基地 

  到2030年,鄂爾多斯盆地煤炭產量12億噸,火電裝機中外送容量8600萬千瓦;煤制油900萬噸,煤制甲醇1100萬噸,煤制氣20億立方米;原油2500萬噸,天然氣400億立方米,風電裝機2140萬千瓦。 

  加快基地煤炭的規模化、清潔化、高效化、精細化開發,提高煤炭開發水平。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抓手,推進基地建設上水平。 

  以大運輸通道建設為保障,提高能源調出能力。妥善解決煤炭開發與水資源、生態環境的關系,充分發掘煤炭開發潛力。處理好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系,科學合理安排開發時序、節奏和強度,全面推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加大煤炭工業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度,增強煤炭深加工和就地轉化能力,延長煤炭產業鏈。 

  加快電源點和電網建設,重點建設西電東送、煤電一體化項目以大型煤田為依托,建設一批坑口電廠,形成向區外送電的大型火電基地。以準格爾、神東、寧東、慶陽等大型煤田為依托,建設準格爾、鄂爾多斯、陜北、寧東、隴東等大型煤電基地。   開發綠色能源,積極發展風力發電。鄂爾多斯盆地能源基地內蒙古區域風力資源十分豐富,有多處地點適于建設大型風電場。在電網運行條件和電價承受能力允許的范圍內,加快風電開發步伐,建設一批百萬千瓦級的大型風電場。 

  適時建設燃氣電站和抽水蓄能電站。鄂爾多斯盆地能源基地電源裝機結構單一,以火電機組為主,利用火電機組進行調峰和事故備用,手段單一且經濟性較差。隨著鄂爾多斯盆地能源基地電網規模的不斷擴大、接入風電的容量不斷增加,建設規模適當的燃氣電站和抽水蓄能電站,用于電網調峰和事故備用,提高電網運行的穩定性和經濟性。 

  加快石油開發,以資源為基礎,立足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完善開發技術政策,積極實施二次開發工程,實現老油田長期穩產,不斷提高油田開發水平。加大天然氣開發力度,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加強選區評價和動用,加大蘇里格、大牛地氣田上產力度,確保靖邊、榆林氣田穩產,實現天然氣大發展。 

  新疆能源基地 

  到2030年,新疆煤炭產量6.7億噸,火電裝機容量12360萬千瓦,可外送容量8580萬千瓦;煤制油900萬噸,煤制甲醇500萬噸,煤制氣60億立方米;原油3520萬噸,天然氣605億立方米;風電等可再生能源裝機4900萬千瓦。 

  結合新疆自用和外送能源的需求,重點建設吐哈、準東、伊犁、淮北、塔北、淮南等六個大型煤炭基地。按照集約化、規模化的原則,規劃建設3~4個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每個基地配套建設10~20個千萬噸級煤炭開發項目。 

  根據新疆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基礎及疆內消納能力,開發以外送為主的可再生能源,建設哈密、達坂城等大型風電基地和哈密等大型太陽能發電基地。在新疆電網以750千伏線路與西北電網實現聯網的基礎上,建設多回特高壓直流線路,將新疆電力送到我國中東部負荷中心地區。

  優化和擴大鐵路運力,形成電、油品、商品煤輸送并舉格局,以此促進新疆煤炭外送方式的多元化和互補性,保障內地能源需求。煤化工產業除了要滿足自治區冶金、農業、化工等行業產品需求外,將以煤制油、煤制甲醇轉制二甲醚或烯烴、煤制天然氣為重點發展新型的煤化工產業,滿足內地對車用燃料、化工品、天然氣等產品需求,從而降低石油對外依存度,維護國家能源安全。 

  立足中亞-俄羅斯油氣合作,建設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工程,加快中亞天然氣資源開發,加快建設西氣東輸二線,規劃建設西氣東輸三線、西氣東輸四線。發揮獨特的區位優勢,加強與周邊各國能源合作,統籌油、氣、煤、電開發和國際合作,使新疆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戰略基地。 

  山西能源基地 

  到2030年,山西煤炭產量保持在7億~8億噸,煤電裝機容量達到9230萬千瓦規模,其中可外送容量3030萬千瓦。 

  根據國家晉北、晉中、晉東三大煤炭基地總體規劃和18個礦區總體規劃,建設晉北動力煤基地,晉中煉焦煤基地和晉東無煙煤基地。培育2~3個億噸級和3~5個5000萬噸級煤炭企業集團。以地方骨干企業為龍頭,整合地方鄉鎮煤礦,建設股權多元化的現代化地方煤炭企業,提升地方煤炭企業的集中度和技術水平,支持和培育6~8個千萬噸地方煤炭企業。圍繞三大煤炭基地建設,重點加強北、中、南三大煤炭外運通道建設,進一步完善煤炭鐵路集運系統。 

  以煤炭開采加工為龍頭,延伸煤炭產業鏈,積極推進共生、伴生資源及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在生態環境可承載的范圍內,合理布局煤化工項目及園區,開展煤炭深加工,延伸煤化工產業鏈條。 

  重點推進沁南、壽陽、吉縣-大寧、保德四個煤層氣開發基地建設,啟動與之配套的端氏-晉城-博愛、西氣東輸連接線以及沁水-侯馬、端氏-長治-林州-安陽-邯鄲等煤層氣輸氣管道建設,加快屯留、三交、柳林、臨(縣)-興(縣)及寧武南和其他區塊煤層氣勘探開發步伐,在沁水和河東煤田選擇典型礦井進行采動區煤層氣地面開發與井下抽放相結合的煤層氣綜合開發試驗。 

  根據電力外送規模,繼續拓展1000千伏和500千伏“晉電外送”通道,重點發展交流特高壓輸電,進一步提高外送電裝機規模和網對網的輸送能力。同時,全面提升省內“北電南送”、“東電西送”能力及新建大電源并網支撐能力。 

  蒙東能源基地 

  到2030年,蒙東煤電裝機容量6000萬千瓦,其中可外送容量4000萬千瓦,風電裝機2500萬千瓦。 

  在資源豐富的礦區加大煤炭資源開發力度,建設大型煤電基地;在運輸條件好的礦區,利用成本優勢,加大煤炭外輸規模;在水資源豐富礦區重點發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甲醇等新型煤化工產業。 

  加強蒙東能源基地能源資源開發的統一規劃,推進蒙東煤電一體化建設,統籌開發錫林郭勒、呼倫貝爾的大型煤電基地,錫林郭勒、赤峰、通遼的風電基地;建設蒙東500千伏電網和電力外送特高壓輸電通道,促進煤電、風電的大規模外送。 

  根據蒙東褐煤基地的煤炭用途、外送形式和外運方向,結合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煤炭運輸專線,不斷加大新線建設和既有線電氣化擴能改造力度,加快蒙東主要礦區與東北、華北的對外運輸通道、聯疆達海運輸通道的鐵路建設,形成比較完善的煤炭資源開發鐵路運輸服務網絡,全面提高煤炭外運能力。 

  加快蒙東500千伏主網架的建設進度,建設堅強的送端電網;加快蒙東電網與華北、東北電網的連接通道建設,確保蒙東電力外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加快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800千伏直流等遠距離、大容量輸電通道建設,確保蒙東電力外送的實施。 

  西南能源基地 

  到2030年,西南能源基地新增水電裝機近1.2億千瓦;貴州煤炭產量達到2億噸,煤電裝機容量4200萬千瓦,其中可外送容量1100萬千瓦;天然氣產量達到300億立方米。 

  建設國家大型煤炭和煤電基地,合理控制煤炭產量規模。根據國家云貴煤炭基地建設總體規劃和13個礦區發展規劃和現有煤炭行業生產布局,打破地域、行業和所有制界限,加快煤炭建設步伐。培育5~6個千萬噸級煤炭企業集團(筠連、古敘、盤縣、水城、織納、老廠、小龍潭等)。 

  統籌水力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統一西南地區水力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按照“流域、梯級、綜合、有序”的開發方式,積極推動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瀾滄江和怒江5個開發程度較低的流域大型水電基地建設。 

  建設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基地,努力保持川氣東輸的穩定規模。充分利用西南能源基地完善的電力基礎設施,逐步建成藏東南水電東送中轉通道,構筑引進國外水電和油氣資源的能源戰略通道。 

  東中部核電帶 

  到2030年,全國核電裝機容量達到1.2億~2億千瓦,占屆時電力總裝機7%左右,沿海發達地區和華東地區新增電力裝機以核電為主,在國際市場上從核電技術和裝備輸入轉為輸出。核燃料加工、制造能力滿足國內需求,并成為地區性的加工中心。形成適應我國核能發展的先進工業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和監管體系。 

  按照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面向國防的要求,堅持“熱中子反應堆-快中子增殖堆-受控核聚變堆”三步走的技術路線,以提高我國能源安全和國家安全為出發點,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緊緊 抓住我國電力需求持續快速增長的寶貴機遇,培育世界一流的現代核電工業體系、核能科技自主創新體系、核燃料閉合循環體系和核安全體系,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國內核電規模化建設,提高核能利用的經濟性、安全性,增強核能產業國際競爭力,努力成為世界核能強國。 

  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不斷加強廠址規劃與開發,有序推進沿海與內陸地區核電站的建設,充分考慮各地的環境容量和廠址資源條件,在用電負荷增長快且資源較為匱乏的東部沿海地區和中部省份,優先安排核電,使核電逐步成為這些地區新增電力容量的主體,在確保現有核電站 安全運行的同時,加快沿海廠址新項目的立項與建設工作,在具備廠址條件的中部省份,如江西、湖北、湖南省,要盡早安排適量內陸核電站項目開工建設,取得經驗后在批量化、規模化發展。 

  專家向《每周能源觀察》記者表示,我國應加強能源基地建設的規劃管理,統一編制能源基地資源開發總體規劃,合理制定開發規模、生產能力和開發次序,科學開發能源資源。建立區域能源產業一體化發展協調機制,實現區域間資源共享、政策協調、制度銜接、服務貫通和基礎設施共建,促進形成區域能源產業發展無差異的政策環境。 

  各地區煤電裝機規模有上限

  以2030年我國發電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目標為500萬噸、煤電機組安裝脫硫設備的比例達到90%、煤電機組脫硫效率達到95%計算,包括新疆在內全國煤電裝機規模上限為17.33億千瓦,不考慮機組退役替代,全國新增煤電裝機規模上限為11.77億千瓦左右,根據總量及不同地區大氣環境容量控制目標,各地區煤電發展的上限規模不同(圖1)。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能源消費快速增長,由此帶來的大氣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大量煤炭燃燒導致大氣污染嚴重。目前華東地區、華中東部四省、京津冀以及南部沿海的廣東省已基本沒有剩余大氣環境容量,這些地區必須進一步加大對現有煤電機組的脫硫改造力度。因此,就環境承載力而言,燃煤電廠應更多地向環境承載空間較大的西部、北部主要煤炭產區布局。 

  各地區煤電裝機規模有上限,以2030年我國發電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目標為500萬噸、煤電機組安裝脫硫設備的比例達到90%、煤電機組脫硫效率達到95%計算,包括新疆在內全國煤電裝機規模上限為17.33億千瓦,不考慮機組退役替代,全國新增煤電裝機規模上限為11.77億千瓦左右,根據總量及不同地區大氣環境容量控制目標,各地區煤電發展的上限規模不同。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能源消費快速增長,由此帶來的大氣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大量煤炭燃燒導致大氣污染嚴重。目前華東地區、華中東部四省、京津冀以及南部沿海的廣東省已基本沒有剩余大氣環境容量,這些地區必須進一步加大對現有煤電機組的脫硫改造力度。因此,就環境承載力而言,燃煤電廠應更多地向環境承載空間較大的西部、北部主要煤炭產區布局。 

  到2030年,國內能源供應總量將達43億噸標準煤,較2008年增加近18億噸標準煤。其中,五大能源基地到2030年新增能源產量12.9億噸標準煤,占全國新增能源產量的74%。東中部核電開發帶新增核電裝機1.51億千瓦,新增發電量約11500億千瓦時 (折合標準煤3.3億噸),占全國新增能源供應量的19%。
上一條 :“十二五”規劃將明確碳強度指標 下一條 :十一五環保節能投入達1.6萬億,多項環境指標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