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23年末,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6.16%,超過9.3億人生活在城鎮。城市成為人民群眾朝夕相處、營造美好生活最切近的場所和場景。城市讓人民群眾生活更美好,就要更加精準地錨定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高質量推進人民城市建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重要論述,為城市工作面向新階段、開創新格局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我們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科技支撐。
文化傳播是大國發展之基,傳播格局的健全與否直接決定其國際傳播能力的強弱。面對國際輿論的新格局新走勢,應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加強適應新發展要求的國際傳播能力。
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原則遵循的總稱。世界觀側重對“世界是什么”“世界從哪來”“世界與人是什么關系”的總的回答,方法論則側重對“怎么辦”“如何行”“何以更行”的總的解答,兩者相互聯系、統一于人的實踐。
城市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黨在“進京趕考”前,毛澤東同志就號召全黨把工作重心從鄉村轉移到城市,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如何理解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拓展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的主要路徑?中國紀檢監察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就此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羅文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黨的二十大突出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出部署,并統一于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創新本質和規律的深刻洞察,充分體現了以改革促創新促發展的鮮明導向和工作方法。
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新征程上,我們要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瓶頸問題,以制度建設推進意識形態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強大凝聚力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