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貫徹落實好這一首要原則,對于我們更好凝聚起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朝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組織是“形”,思想是“魂”,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既要“造形”,更要“鑄魂”。各地堅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武裝作為組織建設的首要任務,推動學習教育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著力把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還遠未結束。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繼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五條原則,其中第一位的就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我們必須結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深刻領會為什么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怎樣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等重大問題,切實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上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指出:“年輕干部要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而如何提高年輕干部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就要求各級黨組織“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年輕干部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明確培養年輕干部的正確途徑,堅決克服干部培養中的形式主義,幫助他們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更好肩負起新時代的職責和使命”。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滿載全黨全國人民的期望落下帷幕,給即將完美收官的“十三五”打上一個令人信服的感嘆號;確定了歷史交匯點的新坐標,昭示中國社會經濟建設步入一個新發展階段;描繪了“十四五”和未來十五年的新征程,號召全黨全國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奮斗。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特別強調要“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在西部地區脫貧縣中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增強其鞏固脫貧成果及內生發展能力”。這些重要部署,集中體現了我們黨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奮斗目標,也為下一個五年農業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中國學界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研究已走過傳承與發展的百年歷程。文本編譯數量與質量的雙重提升,研究成果的不斷豐富,學術隊伍和專業平臺的不斷拓展,以及自覺性本土研究與開放性國際對話的良性互動日趨頻繁,無不凸顯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事業的蓬勃發展。
“十四五”規劃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四五”時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起步期和關鍵期。是否能盡快構建反映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新發展格局,事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十四五”時期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按照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的結合來確定重點,抓好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