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躬身踐行,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巨大優勢。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守文化本根,堅定文化自信,才能使中華民族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通知,強調持續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證。根據通知要求,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輯出版了《習近平關于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重要論述選編》。這部著作以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為開卷篇,分九個部分,收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一百八十多段。認真學習這些重要論述,對于鞏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改進黨的作風,具有重要意義。
毛澤東在1945年黨的七大上說過,一致的行動,一致的意見,集體主義,就是黨性。這就簡單明了地指出了黨性的直觀概念。從黨員個體來看,黨性是每名政黨成員參與政黨生活時,在態度、立場、作風等方面的表現,展示了黨員個體與政黨組織的內在聯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如今,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絕大多數貧困縣已經脫貧摘帽,絕大多數貧困人口已經脫貧出列,貧困發生率已下降至0.6%,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河北省6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774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歷史上首次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其中產業扶貧發揮了決定性作用。2020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將圓滿收官,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將全部脫貧。但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鞏固和拓展產業就業扶貧成果,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發展產業不僅是實現脫貧、穩定脫貧的根本舉措,也是確保持續增收、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國共產黨人各種科學思想方法的血脈和根基所在。當唯物辯證法創造性地應用于防范化解各類重大風險并不斷被提煉升華,底線思維這一極具時代性、創新性、戰略性的思維方法也就應運而生。
5月15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國務院擬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稿。會議指出,今年下一階段,要毫不放松常態化疫情防控,著力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強調要持續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真抓實干、埋頭苦干,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
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充分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確保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全面小康,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面進步。如何理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五位”之間的關系?如何看待各領域協調發展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意義?圍繞相關問題,中國紀檢監察報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徐浩然進行了專訪。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要“健全和執行好返貧人口監測幫扶機制,鞏固脫貧成果。”伴隨著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結的“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109萬,貧困發生率降至0.6%”的優異成績,區域性整體貧困、絕對貧困的問題得以歷史性解決。然而,如何實現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大剩余貧困縣和貧困村攻堅力度”的目標,如何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進而為鄉村振興的開展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和民心基礎,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戰決勝階段,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論述,對于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堅忍不拔向著既定目標前進,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